我们参军的时间段,正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时期,部队当时还没有普及电视机,因而看电影成了部队干部、战士们不可多得的文化精神享受。当时部队凡是团以上单位都配置有电影组,而组长一般是干部编制,带有2个战士共3人组成电影组,直属团政治处领导。电影组成员除了放映电影以外,也自己兼做一些结合部队形势教育的幻灯片,在公映电影前做一些宣传放映。而遍布部队内外场营房的有线广播,却主要起着早上放起床号,晚上播放熄灯号的功能,由早操后和午饭后的新闻联播也是必备的节目之一。因而,学习宣传党中央的精神和英雄模范人物是当时部队的主流,是正能量。故城场站除自己有电影组外,雷达三团也有自己的电影组,因此,放映电影的频率相对于其他场站会多一些,而一般场站的电影组10天、半月才有轮到新片公映,加上雷达三团的电影组,我们大概平均能做到周周有电影看。这在当时部队文化生活十分贫泛的军营生活中,是难容可贵之处。而电影组的战士,相对文化水平较高,还要有一定的写字美术、图画技巧,而这些新兵并不是一下子就分到电影组,绝大部分的都是放到通讯二连外线排锻炼实习半年左右,才调回机关从事电影放映工作,通讯二连外线排是一个比较艰苦的工作单位,同时也对他们今后修理、查修广播线路培养了扎实的爬电杆技巧。
电影是当时部队业余文化生活的主色调,除“白毛女”、“智取威虎山”等八个样板戏外,部队放映的主要是“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等几个屈指可数的战斗故事片,以至于看到这个情节,就知道下一个情节要说什么,有时在平常连队的开玩笑之中,甚至还会崩出几句电影中的台词,更有部队在讨论培养“作风建设”“时间观念”时,经常会拿“南征北战”中敌我双方争夺摩天岭至高点时,我军抢先国民党军队占领至高点,而对敌方形成居高临下的优势,说明时间就是战斗力,宝贵的时间就是为战士们要做到战斗中分秒必争,做到雷厉风行,做到吃苦耐劳,连续作战的优良传统。也可以说部队当时受到的教育都是正能量。也有个别调皮的战士,学做日本鬼子的样子,喊着“八咯呀路”或学着鬼子的洋相,做着各种丑态。
每年的八一建军节和新春元旦期间,也是部队最热闹的时间。由于驻地处山东德州市与河北故城,双省数县等交界处,因而每当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出新春元旦开展拥军爱民活动时,山东德州市与河北省衡水地区都会组成拥军慰问团,带领地方的剧团来部队进行慰问演出。山东省带来的有德州市京剧团或山东杂剧团的演出,而河北省衡水地区带来的大部分都是地方戏,河北梆子或评剧团演出的节目。都是八个样板戏之列,一般在部队礼堂都要演出三天,才能使部队轮流每人都看上一遍。而当慰问团到部队慰问时,我们都要举着毛主席画像拿着红旗,列队在东西营门口欢迎地方的同志,各连队还拿出自己的锣鼓,敲得鼓声震天响,喊着热烈欢迎的口号。
步行到德州市看朝鲜电影“卖花姑娘”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部队公映的电影节目也慢慢丰富多彩,“红日”,“早春二月”等影片也开始在部队公演。而最难忘怀的是当时朝鲜电影“卖花姑娘”传入我国时,由于部队电影放映机没有宽银屏的制式,我们故城场站除留下个别人员保障战备值班外,全体指战员以连队为单位步行60里来回到德州市观看电影。为了做好观看工作,各连队将此次行动当成一次突击式的野营拉练。从部队驻地步行到德州市,每人带上军用水壶与干粮,从早上出发,步行2个多小时到达德州,中午饭在德州吃,看完电影再步行回来。部队为了保证大家安全,还安排了平时部队“交通车”,作为收容车,以防掉队走不动的战士可以搭乘。可我知道收容车除了配备的医生、护士等救护人员外,基本上看不到一个被收容的人员。可以说:当时环境下故城的官兵是经得起考验的。而随着电影的结束,抒情味十足的电影主题曲《卖花姑娘》也在各单位慢慢地传唱开来,那婉转动听的乐曲至今我有时还能哼唱几句。
随着部队电视机的普及,各连队都因地制宜地建立了自己的电视室,特别是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大量地引进国外电视剧,象美国电视连续剧“加里森敢死队”,日本排球电视连续剧都伴随着在营区各单位播放,也极大地丰富了战士们业余文化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