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援越抗美入越前在友谊关留影作者入越后在越南民居前留影友谊关关楼
屯兵友谊关:
血与火的洗礼——援越抗美碎片拼图(2)
常绪潼
友谊关,我国九大名关之一。历史上曾被称为雍鸡关、大南关、鸡陵关、界首关、镇南关。1953年中央政府批准把镇南关改名为睦南关,1965年又改称为友谊关。陈毅元帅手书的“友谊关”三个刚劲有力的大字用大理石精心雕刻镶嵌在关楼拱式城门上,罗瑞卿大将参加了命名典礼。这里是中越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重要桥梁。
友谊关始建于西汉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距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当时叫雍鸡关。明朝朱元璋时期经过改扩建,并改名为镇南关,距今也已有600多年。从广西首府宁明出发,一条不宽的公路在峡谷中蜿蜒前伸,经过凭祥市再向南前进十几公里就到达友谊关。友谊关关楼风姿伟岸,向东西两边延伸百余丈,如巨蟒横卧把两边山麓连接起来。两山夹一谷关楼当中矗,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海拔500多米高的金鸡山拔地而起,耸立于关楼西侧,山上有我军一座情报雷达站,警惕地俯视着东南方向直至北部湾敌军的一举一动。它的情报对援越抗美部队至关重要,这是后话。
高炮二师从上海防区铁路行军剑指西南,日夜兼程,风尘仆仆,于1966年10月25日,到达广西宁明。部队连夜展开部署。高炮四、五团保卫宁明机场,六团部署在隘口保卫凭祥火车站,师指挥所设在宁明。各连摸黑抢占阵地,做好战备,几天行军的疲劳使我无暇顾及其他,搭好帐篷倒头便睡。第二天起床走出帐篷,睁开朦胧的睡眼,不禁使我大为惊奇,不知何时四面八方的大山把我们包围了,连我们的帐篷也是在一个山头上。昨晚只顾埋头干活,根本没顾上看周围的景象。我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入伍后到上海,后又到苏北游击设伏,都是在东部平原地区,说真的长这么大,还没接近过真正的山。慢慢环视四周,直到这时我才对层峦叠嶂、连绵起伏、群山环抱等形容山的词有了新的切实的理解。顿时“气壮山河”、“江山如画”、“千山万壑”、“锦绣河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等课本上学过的有关山的词一起涌进我的脑海。难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如果五年前在北京师大附中读书时有这种身临其境的机会,我的作文一定会加分。惊讶、好奇、舒畅、兴奋,直到现在,我也找不到恰当的词形容当时的心情。
高炮二师到达宁明后和先后抵达的配属部队陆军63军独立高炮营、东海舰队高炮独立6营、南海舰队高炮独立1营、探照灯2团3营等会合,协调工作顺利进行,自不必说。
12月份,部队为入越进行最后一项准备工作——改换军服。入越作战是秘密进行的,红领章红帽徽当然不行。我们把身上的军装脱下来,裁张纸写上自己的名字默默塞进军衣口袋,然后郑重地叠好。抚摸着尚有余温的军衣,每个人的心情变得沉重起来,就连平时最爱说笑的高门大嗓的小老广们也沉默了。因为谁也不知道还能不能再次把它穿在身上……
下发的越式军服,也是橄榄绿色,夹克式,袖口裤脚都是缩口的,那是为了防虫。卡其布料很结实,做工也很精细,当然这都是我们国家后勤被服厂做的。每人一顶硬质盔式帽,就是样板戏《红色娘子军》里洪常青戴的那种。从师长到战士都不佩戴领章、帽徽。大家穿戴好互相望着,没有领章帽徽土里土气很别扭,好在穿几天就习惯了。驻地附近村子里都是壮族民众,平时联系很多,他们都是经过保密教育的,知道我们将要执行的任务,对我们很热情,看着我们一夜之间变成了杂牌军一样并不奇怪,心知肚明,只是相视一笑而已。(附图为本人入越前在友谊关前留影和入越后着越式军服在越南民居前留影。友谊关图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