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s

标题:

林金才——在向塘通信二连的日子里(我的从军之路二)    

发表时间:

2014-9-12 12:58:09 更新时间: 2019-3-14 21:09:23  更新者: 林爱国

关键词:

家庭2014重阳    
作者: 林金才   [这是对本篇第 3017 次阅读] 阅读评论

    3月28日,我们老乡一行6人分配在向塘基地通信二连工作,我们的连长是李湘荣,此时他正在南昌市参加三支两军工作,他是1951年入伍的老兵。指导员是参加辽沈战役的老兵王兴和,由于长期的军人生活,我们参军时,他还是单身.而主持连队军事工作的副连长杨炳晟却是55年从河南入伍的一个高个子,毛主席乘火车来向塘时,他曾经参加过给毛主席站岗,还为毛主席在火车上的专线,架过电话线。连队一共有三个排的建制,外线排三个班,有正副排长。二排由总机班、通信班组成。另外还在南昌市二径路28号(省军区附近)有一个通讯站,设站长一名,有23名兵,负责向塘基地以及东南沿海的通迅连络工作。在国土防空对敌斗争中雷达18团和导弹营首次打下老蒋U-2侦察机,以及24师打下多架来犯的蒋介石飞机,向塘通讯二连连队都做出了出色有力地通信保障工作。我与董山东、章南洲、汤炳新被分配在外线排,而温炎辉却被分配在通信班,后来转业后任龙岩市二院院长的黄庆山,分配在南昌电话站工作。

  我分配在通讯二连外线排一班工作,班长是65年参军的浙江乐清人,名叫卢益通,他还是空军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到北京参加过现场会,还是连队里的战士支委。而副班长是1964年参军的上海兵叫张顺高。外线一班负责向塘基地到南昌电话站的85公里长途线路维护保养工作。外线二班却负责丁坊、高坊及机场内部的部队通讯保障工作。连队对我们新兵,采取的是老兵带新、以老带新的师傅带徒弟的传、帮、带的培训工作,分配带我们是65年老兵,共产党员倪锡林同志和66年老兵山东入伍的陈怀剑同志。因而从丁坊到高坊,到青云浦,到莲塘再经过宽阔的八一大道,到了南昌电信局(地处八一广场核心区)再到省军区南昌二经路,成了我们每个星期的工作路线图。由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南昌也是武斗的重灾区,听老兵讲,也曾有南昌学校的红卫兵跑到飞机场,向我们部队“借枪”。由于部队早有准备,象我们连队就将所有的枪支用油布包扎好,将它们掩埋在连队的猪圈地下,而上面养了连队大小不一的猪有12头,红卫兵是完全没有办法想到的枪会埋在猪圈里。因为,当时部队执行的是“四不政策”,即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同时由于空军的编制不同于陆军的排、连、营、团建制,曾有机务中队的领导到地方学校参加三支一军,遇到红卫兵问他什么职务,管什么人,曾有位机务中队领导顺口说他下面有机械师、特设师、无线电师,以至于闹出笑话,红卫兵误认为这位连级干部,一定是位军职大官,说着他要他讲话表态,以增加军队对本派支持筹码。

  在向塘基地的日子里,除了正常维护保障通信畅通工作,日常巡线工作。大部分时间连队组织政治学习,学习马列、毛主席著作,要求熟记背诵老三篇,要求做到早请示晚汇报,吃饭前要排队进食堂,进食堂前要唱革命歌曲或毛主席语录歌。我们现在的年青一代不知何谓“早请示、晚汇报”,就是早上一起床,大家要集中起来,面向毛主席像,三呼“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敬祝林彪副主席身体永远健康,永远健康”。晚上熄灯睡觉前亦是如此。这其实是一种形而上学的个人崇拜主义。有一次向塘火车站来了一车皮的柏油电杆,最高的12米,最短的6.5米,要求在一夜之中全部搬回连队操场上,在排长黄自更的带领下,我们外线1、2班的同志全体出动,经过一个夜晚的突击抢运,将一车皮柏油杆全部运回连部,有的战友由于天气热,仅穿着背心干活,至第二天时,柏油烤得全身脱皮,引起感染,整整疼了一个星期后才逐渐恢复。而当干完活时,刚好毛主席又发表了最新指示,我们外线排的同志们又马不停蹄到丁坊大礼堂,参加开庆祝会,部队吃苦耐劳的顽强作风就是在这样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连队遵照毛主席关于军队既是战斗队、宣传队,又是生产队的指示,除担负正常战备值班维护工作以外,我们连队种有22亩稻田,46头猪,二头牛,一口占地3亩大鱼塘,完全可以做到自给自足,丰衣足食。因而,连队在向塘时伙食是非常好的。而这些财产在我们换防到河北时全部无偿送给14师的通讯二连。

    1968年的6-7月份,部队进行反复宣传动员,说是南兵北兵对调,让我们南方的兵,到了北方照样可以生活战斗。我们这些长年生活在江南鱼米之乡的战士,对于北方的生活是什么样子,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有的说北方的严寒可以让我们寒冷到一拉出小便,马上就会被冻成一根棍子,而且拉完小便后要用棍子才能敲断。而我们将要吃的粗细粮,有一种叫窝窝头的东西,是长在树上结的果子。对于南兵如何到北方适应战斗、生活,我们充满着悬念和憧想。于是部队接到了24师与驻河北故城的空14师换防对调的命令。9月13日我们连队在向塘机场火车专用线上,上了闷罐车,又向北方开去。除了个人背包衣服外,其他连队装备和副业生产的工具等都留给了接防的部队。

    这真是:千里换防去北方,满怀激情来站岗;南兵北去意义大,哪里艰苦哪安家。

 

  
 
评论(共 4 篇):

  评论者: 林爱国

发表时间:2014-10-8 15:42:31

   

 

非常愿意欣赏金才大哥的回忆文章,都是我非常熟悉的场景。 每每读来是那么亲切,总是把我带回回味无穷的江西向塘机场、河北故城机场。 祝好!   

   

  评论者: 赵平虎

发表时间:2014-9-12 22:54:22

   

 

那些发了潮的日子拿出来晾一晾,不然要发霉的。   

   

  评论者: 闫一旭

发表时间:2014-9-12 20:23:49

   

 

难忘的岁月,希望看到更多风采展示作品,一个人一辈子我们有太多风采可以展示。   

   

  评论者: 徐同联

发表时间:2014-9-12 14:24:59

   

 

64年我在故城机場跑道北头李鴨鹅村搞了十个月的四淸,天天吃老乡家作的玉米面窩头喝面粥。你的文章我理解,当兵的人就应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共 4  篇,第1/1页

Bottom
浏览时间:2024-11-23 10:37:33
Copyright © 2006 - 2024    空六军战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60571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