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s

标题:

五十年代出生的兵(续)    

发表时间:

2013-7-20 17:55:24 更新时间: 2013-7-23 16:11:28  更新者: 段雨虹

关键词:

战友 北京    
作者: 黄新原   [这是对本篇第 2075 次阅读] 阅读评论

 

五十年代出生的兵(续)

 

黄新原

 

城市兵

 

城市兵在部队所占比例是极少数,这和中国的城乡人口比例是对应的。一个野战军连队100多号人,有三五个城市兵就不少。在50年代出生的人中,城市人当兵的幸运程度并不亚于农村。一是城市招兵名额少,一是城市复杂,接兵的人十分谨慎挑剔。城市兵大约有三种人,产业工人子弟,城市贫民子弟,干部子弟。知识分子子弟极少,在那个年代,“知识分子子弟”等于“资产阶级子弟”。

然而,城市兵在部队虽然人数少,但却故事多,“讲究”多。他们在从干部到战士都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军队中,属于“异类”,这和战争年代红军、八路军中的学生兵被当成“异类”,情况有相似之处。首先,他们自己有种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就是再怎么注意克服,也克服不干净,那是骨子里带来的东西。相应的,是部队干部战士对这种优越感的反感。这也是与生俱来的。由于这两种“天然”属性的抵触,城市兵的处境就可想而知了。他们从一进入部队,就掉入了力量对比悬殊的人际关系中。想融入这群用异样眼光看自己的战友中,并作出成绩,他们要花费大得多的气力。那个年代的城乡差别,就像山与海一样,难以削填。它同样反映在部队中,农村兵和城市兵,就是这种差别的缩影。

城市兵刚到部队,其光荣感和幸运感和农村兵是相同的。他们到部队想走的路和想达到的目的,也是相同的。那就是入团、入党,如果将来复员,可以以复员军人的身份找份好工作;如果干得好,提了干,对他们的命运更是一种跨跃。所以他们一进部队,就和农村兵展开竞争。这种竞争对他们是痛苦的,比农村兵痛苦多了。聪明一点儿的城市兵,听从老兵的“告诫”,一来就夹着尾巴,付出比农村兵高得多的体力和心力代价,从一招一式上与农村兵比拼。你训练刻苦,我得比你还刻苦;你起早扫院子,我得起早扫厕所。你强行军不掉队(对新兵来说,那很不容易),我得跑在队伍前面。但按一些干部和老兵的论调,“城市兵都是少爷羔子,吃不得苦。”他们说得对,往往就是在这种比拼中,差不多的城市兵都会败下阵来。还有就是城市兵那一身“臭毛病”:爱洗衣服,洗脸用香皂,吃饭爱剩几口等等。这些,不光农村新兵看不惯,老兵也看不惯。城市兵的优点,甚至也被看不惯。常有这样的议论:“发言一套一套的”,“讲解‘主席诗词’想盖过指导员吧”,“你看,打篮球就数他能”。更要命的是,他们不自觉流露出的对一些事物的看法,透露出他们有思想。如果这种特性太突出了,干部们就会不舒服。

但城市兵到部队,也并不是掉进虎穴。毕竟都是战友、同志。我到部队前,几个先当兵的同学就来信郑重告诉我:“到部队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少说话,哪怕你干不了多少活儿,少说话,就能抵消你少干活儿的不足。这可是我们用血得来的经验。”我谨记这一“律条”。果然是万应灵丹,少说话在新兵,尤其是城市兵,实在太有必要了。少说话就等于没有架子,少说话就等于朴实,少说话就等于听话。有了这样的印象,团结就好搞。老兵和你谈心时,就没有了和“刺头”打交道的戒心,能诚心诚意教你如何适应部队的环境,如何消除城市兵的不利因素。给你指出来:“你看你们一起来的谁谁谁,有什么毛病,你得注意。”等等。

一年过后,大家也都互相摸清了彼此的脾性,城市兵向农村兵靠拢,农村兵也适应了城市兵的“臭毛病”,朝夕相处,在战斗生活中磨炼出了感情,于是真正成了战友。几年下来,这种战友之情,会变得亲如兄弟。绝对没有了“城乡差别”。

一位“发小儿”,是1969年的兵。脾气暴躁,点火就着。“自诉”在部队吃了不少苦。这种苦不是来自部队生活的艰苦,他讲话:“是有人成心找我的别扭。”而找他“别扭”的不是别人,正是连长和指导员。那是一对“沂蒙山的货”,又倔又狠。到连队第一天,连长全连点名时,就明目张胆地说:“我们连来了一个干部子弟,听说父亲是北京的高级首长。有什么了不起,来到我这儿,就得给我老老实实卧着,奓翅就不行,工作干不好就不行!”结果从第一天起,整整两年,连长、指导员就像盯死他一样,脏活累活都让他干遍了,从来没有一声好听的,从来没有一个笑脸,走对面就像从来就不认识他一样。有个同来的北京兵一度总和他在一块,指导员公开批评:“两个人老一块嘀咕什么?哪那么多心可谈的?你们怎么不和谁谁谁(一个农村兵)谈谈心?”“发小儿”有时候气得用眼珠子瞪着他们,他们反倒装看不见。第二年,连里评“五好战士”,三个排长有两个提到了他,连长和指导员一口否定:“这样的兵还‘五好战士’,就那么两个名额,根本轮不着他。”话传到“发小儿”耳朵里,他把割猪草的刀磨得飞快,在山上一边割猪草,一边骂,一边哭。说:“我要不是怕人说我不给家里争气,我就剁了这两个王八蛋。”就这样,他咬牙忍着。直到第四年才解决了组织问题,那是在连长转业、指导员当了副教导员以后。

应该说,那时的干部子弟,在特定的时代,他们确实有很强的优越感,有很优越的社会地位。甚至当兵也是他们的“专利”。但仅此而已。就像那位“发小儿”一样,家里把你送到部队,后面的事可就什么都不管了。而留给你的,只有一张红色的标牌:你是老革命的后代。里面的潜台词还有很多,首先你得给你老子争气,什么危险,什么脏累,你都得冲在前面;你不能搞特殊,进步得靠自己。很少有哪个干部子弟写信向家里叫苦,你也不敢叫苦,叫了就会招来家里一顿臭骂。一位朋友的父亲是将军,愣让他把每月6块钱的津贴要寄回5块。那一代干部子弟,优越感也就变成了一种承担:别人都在看着你,看你是像你爹妈一样是好样的,还是孬种。你得能在“见真章儿”的时候冲得上去,让战友服气,立得了功;你得比别人先入党,你得争当“五好战士”。那时的部队,人际环境很清澈,没多少后门让你走。一位那时表现“不咋地”的朋友,他父亲暗示团长:“你看咱这小子是不是组织问题可以考虑考虑了?”面对自己的老首长,这位团长首先是“抗上”,说:“按那小子的情况,我可说了不算。”接着是“媚下”,跟连长、指导员低声下气地“商量”。最后还是没有解决,因为连党小组会都通不过,根本不可能像今天来个“暗箱操作”,可以霸王硬上弓。

应该说,不少50年代出生的城市兵,其中包括不少干部子弟,在部队大熔炉的锻炼下,没有什么孬种。他们以他们的优势,为当年的部队建设做了很多贡献。尤其在那些多事之秋的年代,在他们“赶上”的历次战斗中,出了不少英雄和功臣,出了不少好连长、好营长、好团长,他们中间,有的今天已经成了为国家安全独当一方的将军。就算是普通的战士,也因为那几年的摸爬滚打和纪律培养,得到了一份厚重的“赏赐”,那就是坚强的生活信念,刚强的意志品质和顽强的“抗击打”能力。(完)

 

 

  
 
评论(共 9 篇):

  评论者: 段雨虹

发表时间:2013-7-23 16:11:28

   

 

写出了城市兵农村兵在部队的真实感受,二种不同来源兵的差异一直到现在还多少存在着。   

   

  评论者: 张玉武

发表时间:2013-7-22 11:03:51

   

 

读着带劲,回味无穷。祝好!   

   

  评论者: 解昌仁

发表时间:2013-7-21 17:24:00

   

 

读来感受颇深。写得好!   

   

  评论者: 张曙辉

发表时间:2013-7-21 16:24:01

   

 

当兵确实锻炼人,在这所大学校里,学到了很多,很多!受益终身!      

   

  评论者: 吴长海

发表时间:2013-7-21 9:59:23

   

 

农村兵能吃苦耐劳使人佩服,他们愿意在部队多干几年,对领导尊重服从,干部喜欢。城市兵聪明, 见多识广,业务好。回城市有工作所以敢作敢为敢刺人,不太讨 人喜欢,入党困难。本人自认为干得不错但在部队没有当过五好战士,临复员才入党,领导和战友不负我啊!   

   

  评论者: 王本祥

发表时间:2013-7-20 23:25:45

   

 

文章很好。到了70年代城市兵不那么稀少了。我们那时跟农村兵打的火热,亲如兄弟。但是那时我们多少有优越感,如回家进工厂等,仅此,多年后我还最佩服的是农村兵,他们提干的多,比我们踏实。 时代变迁了再没有差别了。   

   

  评论者: 龚伟力

发表时间:2013-7-20 21:50:22

   

 

新原,两篇都看了。写得很真实,观察细致,描述简洁,文字干净,的确不错。看过后,每个当过兵的人都觉得很真实,可是让你自己写,还写不出这样的文字,朴实、实在,娓娓道来,像讲故事,又像在叙述那个年代······   

   

  评论者: 林年福

发表时间:2013-7-20 21:25:54

   

 

黄兄的文章,读来亲切,实在!当兵确实锻炼人,在这所大学校里,学到了很多,很多!受益终身!   

   

  评论者: 闫民校

发表时间:2013-7-20 18:52:51

   

 

拜读好文章。在吃苦就能提干的那个年代,农村兵有些优势。现在提干要考试上军校,农村兵的优势没有了。当年,农村兵虽然有些看不惯城市兵的娇气,但也特别佩服他们多才多艺。    

   
   

共 9  篇,第1/1页

Bottom
浏览时间:2024-11-23 18:35:24
Copyright © 2006 - 2024    空六军战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60571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