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s
首页 战友名录 纪念馆 空六军史 战友活动 事业商务 战友博客 战友视频 战友相册 战友留言 保健养生 关于本站
雷达33团 空24师 空17师 炮2师         战友注册 网站规则 版权声明 操作提示
登录空六军战友网 - 首页苹果嵌入版
请登录空六军战友网
全新的登录页面,方便在手机微信上登录
         
输入登录名:    
输入密码:  
    现在注册 
现在注册        
登录后可以发博文、评论、留言。试试看

 

作者: 洪君满 
部队: 炮2师   
部门: 五团四连、三连、军训股 
职别: 股长 
   
显示通信录      个人资料
个人相册
致辞:  
所有篇目(共408篇)

标题:

一种诗词“宽格”的探索(修改2稿)  

发表时间:

2015-1-7 9:19:26

更新时间: 

2015-2-14 21:06:10  更新者: 洪君满

关键词:

宽格 理论 探索  

  [这是对本篇第 1360 次阅读]

阅读评论
         单篇显示

 

 

   请点击三角播放开关

                                        

 

  

  

   

一种诗(词)“宽格”的探索

 (修改2稿)

   

    近体格律诗(词)是中华传统诗词中的一朵奇葩,它有多种具体形式,而近体律绝诗是其中的佼佼者。主要包括五言、七言等律诗和绝句。为了便于分析和归纳,本文主要以近体五、七言律绝诗为例(下同)。

    其主要特点是“五定”。即:首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律有定对。

    其主要优点是“五美”。即:整齐美,节奏美,音乐美,简洁美,对称美。﹝1﹞

    其主要缺点是“三过二难”。即规戒过多、过严、有的已过时;相对而言,除极少数人以外,绝大多数人难于自如运用,难于普及。

    所以对近体格律诗(词),近百年来一直存在激烈的争论,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主张,一种是主张彻底废除,另一种是主张绝对固守,再一种是主张既要继承又要创新。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实际情况看,第三种主张“既要继承又要创新”应该是比较可取的正确态度。

    如何去继承和创新呢?这个问题是实在的,也是关键的,值得深入探讨。

             

 

 

     一.   基本框架

    对中华传统诗(词)进行继承和创新,不少专家学者和诗(词)爱好者都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笔者在学习中设定的基本框架为:“站在现代使用人数最多的普通话音韵基础上,努力继承中华诗词(包括打油诗、古风、近体格律诗等)的优点,规避其缺点,放松严格的平仄、对仗等限制,形成有一定合理规则可依,读来朗朗上口的风格。”并就某些方面进行了初步试验,感到基本可行。现在提出来,与朋友们和爱好者共同探讨。

    这种“宽格”( 指较为宽松的格律,为了叙述方便,姑且称之。)的主要特点暂时归纳为四句口决:“句中遇三辨平仄(声别),句尾三调不同接,诗末求押无分界,对仗行韵要和谐。”以方便记忆。

 

 

二.为什么要选择“句中遇三辨平仄(声别)”

    先说说其基本内容。“句中遇三辨平仄(声别)”指的是:每一分句中第三字的平仄应与前字或后字的平仄相反或不同声调,其它字的平仄(声调)不限。第六字是三的倍数,也是第二个关注点,可转折(指与前字或后字平仄相反。下同),可微调(指与前字或后字的声调不一样。下同)。以此类推。规避句中“四连调(韵)”和句尾“三连调(韵)”(规避内容下面另述)。

    例  句:日照香炉生紫烟,﹝2﹞

    今声调:去去阴阳阴上阴,(声调标示:阴阳上去分别代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下同)

    今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今平仄标示的原因见下面)

    第三字“香”与第二字“照”平仄相反。第六字“紫”与第五字“生”平仄相反(例中的平仄采用新声的平仄,因为目的并不是要说明诗句当时的平仄,本文的立足点又是站在普通话的音韵基础上,所以这里特地采用了新声的平仄进行分析,为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在这里加以说明,下同)。

    例  句:朝辞白帝彩云间,﹝3﹞

    今声调:阴阳阳去上阳阴,

    今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第三字“白”与第四字“帝”平仄相反,第六字“云”与第五字“彩”平仄相反。

    例  句:李白乘舟将欲行,﹝4﹞

    今声调:上阳阳阴阴去阳

    今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

    第三字“乘”与第二字“白”第四字“舟”同属“平”,但与“舟”(阴平)作“微调”处理(乘为阳平)。第六字“欲”与“将”作“转折”处理。

    例  句:千古风流人物,﹝5﹞

    今声调:阴上阴阳阳去,

    今平仄:平仄平平平仄。

    第三字“风”与第二字“古”作“转折”处理,第六字“物”与第五字人作“转折”处理。

 

   

选择“句中遇三辨平仄(声别)”的理由主要有三点考虑。

    1.发扬声调异同和谐之美。诗词的一个朗读特点就是必须有节奏,在声调上要有起伏,才能体现抑扬顿挫和音乐之美。近体格律诗强调的“二四六分明”、“忌三平尾和三仄尾”,其主要的目的和作用可能正在于此。

    笔者认为,就一个分句而言,句中只要不出现“四连调(韵)”(四连调指的是相连的四个字同一声调;四连韵特指韵母和声母都相同的四个韵字相连,例如:“填田添甜”等,下同),句尾不出现“三连调(韵)”(三连调指的是相连的三个字同一声调;三连韵特指韵母和声母都相同的三个韵字相连。例如:“汤唐堂”等,下同)。那么这个分句在声律上就无大碍了。

    就汉字的四声调特点,应根据句子的长短设置适合的转折点或变调点。拿五言句来说,由于句子较短,只要有一个转折就基本可以体现了。例如“平平仄仄仄阳阳去上去”, 童颜若可驻(孟浩然句)﹝6﹞;“仄仄仄平平去上去阴阳”, 月涌大江流(杜甫句)﹝7﹞;“平平平仄仄阴阳阴上上”, 危楼高百尺(李白句)﹝8﹞等。至于七言句,因句子稍长,应比五言句的转折多一些,有二个转折点也就基本可以了。例如: “平平仄仄仄平平阴阳去去上阴轻”, 初闻涕泪满衣裳(杜甫句)﹝9﹞;“ 仄仄仄平平仄仄去上去阳阳去去”, 纵酒欲谋良夜醉(杜甫句)﹝10﹞;“平平平仄仄平平阳阳阴上上阳阳”,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句)﹝11﹞等。

    实际上诗句的音乐美主要来自于起伏的声调(这里暂不考虑节奏或音顿或音节等作用和叠加效果)。例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诗中“谁知盘中餐”句,其平仄为“平平平平平”五连平,其声调为“ˊ‐ˊ‐‐”(按理,分析音乐美应以写此诗的声和调才准确,但是现代要弄清当时的声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调倒是可按古声调进行分析,但因为目的并不是要说明诗句当时的声调,本文的立足点又是站在普通话的声韵基础上,所以这里特地采用了今声调分析,下同)。

    上例分析的结果为“阳平阴平阳平阴平阴平”,并不是一个声调,具有一定的起伏,所以,仍有音乐美。

    又如“路有冻死骨” ﹝12﹞。其平仄关系为“仄仄仄仄仄”,但因为其声调为“ˋˇˋˇˇ”,即“去声上声去声上声上声”, 并不是一个声调,存在起伏,所以虽五连仄但仍存有音乐美。

    可见,依据平仄标示是无法准确判别句子的音乐美的,换句话说,并不是只有平仄关系才有音乐美。也许用“不同声调”更确切些。只要诗句中的声调不过于滞累呆板,注意不同声调有规律的搭配,不别扭涩哑,诗句就能散发出音乐美。

    句中遇三辨平仄的实质是句中遇三辨声调。这里之所以仍用“平仄”说,除了考虑诗词界的使用习惯,大多数人较容易接受外,更主要的是为了突出转折点,平仄相反,尊重前人对声调的研究成果,强调其起伏度。使之具有鲜明的效果。如果确实做不到,那就退而求其次,采用不同的声调。遇三辨平仄的实质是遇三分辨协调声调,也可简称为“遇三协调”。

    第六字是三的倍数,对于七字的句子来说,起着瞻前顾尾的作用,所以是第二个应重点关注的调整点。瞻前,与第三字联手规避“四连调(韵)”,顾尾,以规避 句尾“三连调(韵)”,所以第六字也很重要,是转折还是微调,一切视句中实际组合情况灵活运用。

    例  句:阳世通涨价每变,﹝13﹞

    今声调:阳去阴去去上去,

    今平仄:平仄平仄仄仄仄。

    “阳世通涨”已完成了三个转折,所以第六字“每”就不一定再转折,尽管后四字形成四联仄,但“每”(读“上”声),与“价”(读“去”声)发生微调作用,不同声调,仍有音乐美,可以不作调整。

 

 

2.适合双音节词的发展趋势。古代汉语单音词居多,一个字就相当于一个词,现代汉语普通话在词汇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趋向双音节化,双音节词的数量还在不断增长。根据有关报道,有人曾经对使用频率最高的8000个现代汉语常用词进行过统计,其中双音节词占71%,单音节词占26%,可见双音节词占有优势。这是古今汉语在词汇方面一个显著的不同,而且有的双音节词还是不可分的,所以现代考虑格律,不能不更多的关注双音节词。

    汉语双音节词由两个或三个以上的音节组合,在形式上一般表现为由两个汉字构成(不考虑多音节和其它特例)。根据这一特点,在句中选择第三字做为转折点或者变调点显然是比较可行的。

     3.有利于吸收现代词汇和通俗语言。时代在发展,词语在变化,囿于古代语是无法准确反映现代生活的。诗词若作为自己欣赏与寄托,凭个人爱好遣词用字无可厚非。但一经发表,就具有社会功能,要接受读者的检验。除个别特殊情况外,作者当然希望更多的读者能读得懂。因此,少用生僻字,多用现代词汇和通俗语言,才能跟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准确表达和描写现实生活。历史上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绝大多数是通俗易懂的,通过生活用语提炼出雅俗共赏的诗词,应该是新时代诗词发展的一个方向。

    在第三字位上关注转换,不但有利于现代词汇的运用,同时也有利于对诸如由“平平”或“仄仄”组成词的运用。有利于单纯的复音词的运用,例如连绵词:仓皇、披靡;译音词:葡萄、琵琶;叠音词:奄奄、区区等这类两个音节组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单个音节不表示任何意思,不能拆开解释的词的运用。有利于通俗语言及俚语的使用。

 

三.“句尾三调不同接”的内容和作用。

“句尾三调不同接”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指本分句句尾,要避免最后三个字处于同一声调。就一个分句而言,句尾的声调和谐尤为重要,目的是保障本分句的声律美。这在前面讲叙第六字的平仄处理时已经涉及到了,这里要强调的是声调,而不是平仄。

另一方面指的是相邻分句的尾字不同声调,纵向上不要“三连调”。这样搭配起来的好处是强化了节奏感和声律美。以近体格律诗五言绝句为例,由各分句尾字构成“平平仄平”的基本格式中,前两分句存在“阴平﹢阴平”、“阳平﹢阳平”的情况,而“宽格”因“相邻分句的尾字不同声调”,节奏感更强,更具有显明的声律美感。但从宽松角度考虑,避免“三连调”就可以了。

河边陈柳林(阳平)

春来泛绿云(阳平)

林、云都读阳平声调,同属一个阶音,缺少起伏,不悦耳。如果改为“阴阳”配:

河边陈柳林(阳平)

泛绿喜逢春(阴平)

林、春不同调,彰显声律美。听起来会悦耳和谐。

下面看看改为“阳上”配的组合:

河边陈柳林(阳平)

竟舞摇绿锦(上声)

林、锦不同调,彰显声律美。听起来会悦耳和谐。

再来看看改为“阳去”配的情况:

河边陈柳林(阳平)

吐芽报春信(去声)

林、信不同调,彰显声律美。听起来会悦耳和谐。

从上述比较中,可以得到:相邻分句尾字使用不同的声调,优于使用同一声调。更具有声律美感,听起来更加悦耳和谐。

 

 

四.“诗末求押无分界”的内容

    “宽格”认为诗(词)还是有韵为好。韵脚的功用可以将诗句联络贯穿起来,韵脚的疏密不同,可以构成不同的呼应和循环,增加诗章的整体声律美感。讲究声韵,是汉语传统诗歌有别于其它文体的一大特色。

    “宽格”也注意到当代无韵诗的存在,但却感到许多无韵诗更接近于散文。失去韵脚的运用,使诗歌音乐美处于不利境地(具体分析和补救主张另文讨论)。

    “宽格”主张原则上使用新韵,目前暂以中华新韵为主(中华新韵的不足,可由专家们另行修订)。每首诗的末字争取压韵。韵脚不分平仄(近体格律诗只能押平韵,“宽格”平仄韵均可押),还可以平仄混(间)押。使用同音字。

    具体行韵时,允许“逐行求押,灵活调谐”。可以二四六……末句押韵,也可一三五……末句押韵,还可以有二三四六八等模式押韵,只要读来上口和谐就行。 以七言四句诗为例,可押两韵(第二第四句);也可押三韵(第一第三第四句、第一第二第四句、第二第三第四句);也可押四韵(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句都押)。这样使作者有更大的作为空间。

    例诗:

    《登鹳雀楼》(王之涣)﹝14﹞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中第二句第四句押韵。

    《江雪》(柳宗元)﹝15﹞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第一句用平韵,第二句、第四句用仄韵。(如取平水韵,则一、二、四句皆用仄韵)。

    《泊船瓜洲》(王安石)﹝16﹞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四句全用韵,一、三句用仄韵,二、四句用平韵。

    《宽格撮要》﹝17﹞

    句中遇三辨平仄,句尾三调不同接。

    诗末求押无分界,对仗行韵要和谐。

    诗中第二、第三、第四分句押韵。

    《肥皂泡》﹝18﹞

    一分肥皂水,五彩圆包围。

    美丽价高贵,岂能凭口吹。

    稍触倾刻碎,谁人拥娇归?

    诗中句句用韵,六句六韵,既有平韵,又有仄韵。由于邻韵不同调,所以,规避了“柏梁体”的烦腻,听起来悦耳和谐。从某种角度讲,韵色更富饶,上下呼应,一气贯通,别有风味。

 

 

五.“对仗行韵要和谐”的内容和目的

    关于对仗,《唐诗三百首》选入五律79首中,对仗不稳不规范,通篇只有一个对仗的就有29首,占36.71%(有的行家论证其比例甚至还要高)﹝19﹞。所以“宽格”主张即可按照近体格律诗的要求,颌联、颈联对仗,也可任选诗中某一联对仗。例如杜甫的《即事》:“闻道花门破,和亲事即非。人怜汉公主,生得渡河归。秋思抛云鬓,腰支剩宝衣。群凶犹索战,回首意多违。”﹝20﹞也可实行三联对仗,也可四联都对仗,也可一、三联对仗其他联不对仗。例如杜甫的《一百五日夜对月》:“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仳离放红蕊,想像嗍青蛾。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21﹞一首诗中仍保持两句对仗,只不过改变了其中一联的对仗位置。当然,也可三、四联对仗,其他不对仗。例如杜甫的《早花》:“西京安稳未?不见一人来。腊日巴江曲,山花已自开。盈盈当雪杏,艳艳待春梅。直苦风尘暗,谁忧客鬓催。”﹝22﹞还可以通篇无对仗。例如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高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23﹞严格讲通篇只讲平仄,不讲对偶。

    在对仗方式上,既允许工对,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24﹞;也允许宽对,如黄鲁直的《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第二联“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 允许邻对,如白居易的《感春》中的两句:“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 25﹞; 允许自对,如李义山诗:“密迩平阳接上兰,秦楼鸳瓦汉宫盘。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干。但觉游蜂绕舞蝶,岂知孤凤接离鸾,三星自转三山远,紫府程遥碧落宽。”﹝26﹞;允许流水对,如杜甫的《闻官司军收河南河北》诗的两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7﹞;允许隔句对,例如白居易的《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苦调吟还出,深情咽不传。万重云水思,今夜月明前。”﹝28﹞第一、三句为对,第二、四句为对;允许借对等。例如刘长卿的“事直皇天在,归迟白鬓生。”﹝29﹞借“黄”与“白”对。   

    总之,任由作者咬文组合,以求获得更多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佳句。

 

     至于诗句间的“粘”“对”问题,“宽格”主张不必强求。因为采用“ABBA”式具有音律美,采用“ABAB”式,也具有很强的音律美。例如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30﹞杜牧的《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31﹞等,采用上两式的混合式也同样具有很好的音律美感。例如 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二》:“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32﹞等,所以“宽格”不主张做出千篇一式的规定。读来具有音律美感就行。

    六.关于标名问题

    标名的目的是为了区别不同的诗体,以方便读者的吟咏和欣赏。古人作诗有很多是没有标名的,那是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限制,现代已经有了古风、打油、近体格律、新诗等基本归类,这是一大进步。其好处是可以节约社会成本,节省读者的时间,有利于读者的吟咏、理解和欣赏。现代人写诗不明确标名,有的是出于习惯,有的是盲目师古,有的或许有其他原因,但不管是出于什么情况,总的说来不是一个好现象,说重点是一种历史倒退,或者说是对读者的不尊重。公开发表的诗作,还是应明确标名为好。

    近体格律诗的名称标注一般以“五绝”、“五律”、“七绝”、“七律”……标名。不同的名称代表着不同的格律要求。为了保护近体格律诗这朵诗词花园中的奇葩,凡使用“五绝”、“五律”,“七绝”、“七律”……标名的,还是应该遵守其基本格律规定的。尽管“偶尔出律无碍”已为大多数人认同。但是“偶尔”“个别”如何界定呢?一处出律?两处出律?三处出律?四处出律……? 这些都尚待深入探讨。

    显然,“宽格”是不能用上述标名的。

    前阶段笔者试验时是以“(新*言*句*韵)”标注。“新”表示不同于以往的格律,“*”可根据诗的言、句、韵脚的实际数字填注。例如用“宽格”写成的一首“七律诗”标为(新七言八句四韵)或(新七言八句五韵),……(新七言八句八韵)。以便区别于古风、近体格律诗和打油诗等。但这种标注可能长了点,使用起来不大方便,朋友们也有反映。在没有找到合适的名称时,考虑暂改为“(宽格)”标示,类似近体格律诗七律的标示为“宽七律”;类似近体格律诗五绝的标示为“宽五绝”, 类似五言六句的标示为“宽五小律”,类似词的长短句标为“宽格词”或“宽*”(*为词牌名),以此类推,日后有合适的再另定。

 

 

 

      由于没有了近体格律诗的“二四六分明”、“拒孤平”;“拒三平(仄)尾”;“粘”与“对”;只许“押平韵”、“拒同音字”;“严格对仗”等硬性规定,等于拓宽了一个很大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因律害意的问题,从组合的格式和范围看,更多,更广。更有利于作者放开手脚,自由选择,尽情发挥。

    “宽格”可以适应各个层次的写诗群体,运用它可写出规矩的“近体格律”诗,也可以写出其他较宽松的其他韵味的具有音乐美的诗。诗人可以根据需要写出各自的特色。

    “宽格”吸取了“古风”、“打油诗”的部分优点,保持了近体格律诗的主要优点,剔去和放松了一些从现代看来可能不是那么科学的或者不相适应的硬性规定,大大减少了难度。

   “句中遇三辨平仄(声别)”相对于近体格律诗的“二四六要分明”。如果将在第二字耗费的时间和精力用功力代替,则在第三字辨声调比在第二字要分明所用的功力要减少一半左右。因为与前字作比较,等同于“二要分明”耗费的功力,其还可以与后字作比较,“二要分明”却无其他选择的余地。

    例  句:树树雪白野杜梨,

    今声调:去去上阳上去阳,

    今平仄:仄仄仄平仄仄平。

    “雪”与前字“树”作比较,同属仄,但与后字“白”作比较,平仄相反,构成转折关系,可以不作调整。在第六字上耗费的功力就更少了,因为除了“可转折”“可微调”的处理办法(见前例“阳世通涨价每变”的“每”字)外,由规避“三平尾”“三折尾”改为规避“三连调”,范围大大缩小了。而在第四字位上却节省了百分百的功力。可见,同一分句,“宽格”所耗费的功力大大小于“近体”。若将这部分节省的功力加用于炼字炼意上,效果是否会更好一些呢?

    从操作层面分析,实际操作起来,也很方便,只要记住四句口决就行了。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试试,特别是对于喜欢格律诗而又不想受近体格律诗束缚的人,以及那些带着“沉重镣铐”跳不出优美舞蹈的人群。也许会有另一番天地。

    上述观点,是我学习前辈和朋友们的相关文章的几点认识和探索。﹝33﹞提出来和大家交流探讨,不一定正确。算是抛砖引玉吧。希望有更多的朋友能加入试验,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使之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马凯《再谈格律诗的“求正容变”》 中华诗词学会网

﹝2﹞李白《望庐山瀑布》全唐诗库(下同) 全唐诗第180卷第018首

﹝3﹞李白《早发白帝城》全唐诗第181卷第013首

﹝4﹞李白《赠汪伦 》全唐诗第171卷第023首

﹝5﹞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苏东坡全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出版,

﹝6﹞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全唐诗第160卷第063首

﹝7﹞杜甫《旅夜书怀》全唐诗第229卷第009首

﹝8﹞李白《夜宿山寺》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17页

﹝9﹞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全唐诗第227卷第042首

﹝10﹞杜甫《腊日》全唐诗第225卷第014首

﹝11﹞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宋词300首第4卷第32首

﹝12﹞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全唐诗第216卷第039首

﹝13﹞于满《祭扫父母墓》好心情.古词风韵.于满诗集第3页第04首

﹝14﹞王之涣《登鹳雀楼》全唐诗第253卷第001首

﹝15﹞柳宗元《江雪》全唐诗第352卷第055首

﹝16﹞王安石《泊船瓜洲》《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12月第一版207页

﹝17﹞于满《宽格撮要》好心情.古词风韵.于满诗集第3页第01首

﹝18﹞于满《肥皂泡》好心情.古词风韵.于满诗集第4页第01首

﹝19﹞李树喜《唐诗三百首五言律绝的出格问题》文艺史料 中国文艺联盟2008.8.19

﹝20﹞杜甫《即事》    全唐诗第225卷第055首

﹝21﹞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全唐诗第224卷第065首

﹝22﹞杜甫《早花》全唐诗第234卷第021首

﹝23﹞李白《夜泊牛渚怀古》全唐诗第181卷第041首

﹝24﹞杜甫《绝句》全唐诗第228卷第068首

﹝25﹞白居易《感春》全唐诗第441卷第044首

﹝26﹞李商隐《当句有对》全唐诗第540卷第141首

﹝27﹞同﹝9﹞ 全唐诗第227卷第042首

﹝28﹞白居易《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全唐诗第458卷第016首

﹝29﹞刘长卿《新安奉送穆谕德归朝,赋得行字》全唐诗第147卷第049首

﹝30﹞王维《渭城曲》全唐诗第128卷第072首

﹝31﹞杜牧《赠别》全唐诗第523卷第069首

﹝32﹞杜甫《咏怀古迹•其二》全唐诗第230卷第003首

﹝33﹞本文还参考过沈约、周顒、王力、启功、龙榆生、霍松林、闻一多、胡适、何其芳、林庚、郭绍虞、王利器、何伟棠、林焘、郭芹纳、柳村、毕振东、王守雪、孙逐明等专家学者的部分论说。

 

 

撰文:洪君满    制作:洪君满

 

  

评论(共 9 篇):

  评论者: 洪君满

发表时间:2015-1-15 20:32:10

谢谢维明关注,不是授课。只是将自己学习的一点心得提出来和大家交流,互相切磋,还望您和朋友们多提宝贵意见,以便进一步修改。   

 

  评论者: 殷维明

发表时间:2015-1-14 11:43:59

中华文化底蕴深厚,诗词格律历史流长,感谢君满兄的授课,受益匪浅,要认真学习。   

 

  评论者: 洪君满

发表时间:2015-1-9 8:57:17

谢谢念龙、先庆、一旭、平虎、民校的关注和鼓励。过誉了。

修改2稿在原作上进行小部分删增,对个别表达不够准确的字词和容易引起误解的地方进行了补正。保留了原作的基本观点。

经过一段来的再学习和进一步探讨。以“遇三协调”为特点的“宽格”(简称)已经在理论和实例上证明了其适用性和可行性。可以适用于不同层次的写诗群体。使用它既可写出严格的“近体格律”诗词,也可以写出较宽松的其他韵味的具有音乐美的诗句来。
朋友们大可解除疑虑。走进去试试。

相对于苛严的“近体格律”,“宽格”简单易学,只要懂普通话声调的就可以写。其科学性还体现于在有效保障诗句基本音乐美的基础上,给予作者尽可能大的创作自由,可以写出各自的特色。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大胆使用。你将会发现自己的新天地。

若有可能,我会陆续将一些探索的主要资料整理上博,供朋友们参考。也希望朋友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互相切磋,使之进一步完善。
   

 

  评论者: 闫民校

发表时间:2015-1-8 20:14:27

造诣深厚,绝非一日之功。敬佩!   

 

  评论者: 赵平虎

发表时间:2015-1-8 8:48:09

    不论是写作、还是理论军满兄都是棒棒的,不愧是格律诗之王,空六军战友网的一朵奇葩!   

 

  评论者: 闫一旭

发表时间:2015-1-7 21:32:31

学习。   

 

  评论者: 曲先庆

发表时间:2015-1-7 20:24:55

继承与创新,朗朗上口,这些应该是本文的主旨:好立意!
洪兄对《宽格》的提出到实践,都是认真地从继承中走来的,佩服。   

 

  评论者: 姚念龙

发表时间:2015-1-7 13:08:45

一次没看完,抽空好好研读,谢谢老兄!   

 

  评论者: 洪君满

发表时间:2015-1-7 9:23:59

文章稍长,请点击开关,让音乐助你进入《宽格》。久未上博,排版老搞不好,将就了。   

 
   

共 9  篇,第1/1页

Bottom
浏览时间:2024-11-24 6:21:12
Copyright © 2006 - 2024    空六军战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60571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