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和他的朦胧诗,一起走进了死胡同
龚伟力
二十年前,1993年的一天,在新西兰,有一个中国丈夫举起斧头结束了妻子的生命,随后自己上吊自杀。这一案件,被当时全球各大媒体报道,人们为之叹息,为之扼腕!凶手是谁?为什么要杀害妻子?又为什么自杀?
他就是顾城,被杀的是谢烨。
顾城(1956—1993),北京人。70年代开始写诗,著有诗集《无名小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岛、顾城诗选》、《黑眼睛》、《顾城诗集》等,另与谢烨合著长篇小说《英儿》。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与舒婷的典雅端丽、委婉绰约、美丽忧伤相比,顾城的诗则显得纯真无瑕、扑朔迷离。但是,在顾城充满梦幻和童稚的诗中,却充溢着一股成年人的忧伤。这忧伤虽淡淡的,但又象铅一样沉重。因为这不仅是诗人个人的忧伤,而是一代人觉醒后的忧伤,是觉醒的一代人看到眼前现实而产生的忧伤。
在当时的中国诗坛,甚至在世界上,顾城已经很有名气。他以他的朦胧诗,给当时的诗坛带来一股清新。这在十年文革之后,使死寂的诗坛开始活跃起来,至少开创了一种勇于探索的思路。当然,作为朦胧诗,人们没有见过,其中有思考的,有朦胧的,有灰暗的,有晦涩的,也有难懂的。
顾城朦胧诗的代表作是《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
也许 我是被妈妈宠坏的孩子 我任性
我希望 每一个时刻 都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 我希望 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 画出笨拙的自由 画下一只永远不会 流泪的眼睛
还有他的《一 代 人》,只有短短的两句: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但是顾城多数朦胧诗过于灰暗,他看世界总是那么灰色,没有激情,没有昂扬。如他的《感 觉》: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楼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中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
顾城的朦胧诗很多甚至是晦涩,难懂的,不被人们理解。如《远 和 近》: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顾城还有更多的难以理解和读懂的朦胧诗,究其原因,主要是他的童年时代,正经历文化大革命,他随父亲顾工(诗人)一起下放到农场,而在那里他听不懂当地人的话,他龟缩在自己的世界里,不与人交往,按他姐姐顾乡的话说就是“不喜欢凑热闹”。这种扭曲的生活造成了顾城的孤僻性格和他独特的看世界的视角,这使他日后的诗也是独特的。作为一代诗坛新人,要允许探索,允许创新。但是诗歌是根植于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诗歌是让人读的,应该给人力量,给人激情,给人思考,应该是感动人的,打动人的,感染人的。如果过于灰暗,过于晦涩,它将走进死胡同,最终被人们所抛弃。
十分可惜,顾城和他的朦胧诗,一起走进了死胡同,一走就不肯回头。他的清高,使他只为写诗而写诗,他不愿拿诗歌去换钱,乃至生活都全靠妻子谢烨养鸡卖蛋。在新西兰居住期间,他拒绝学习英语,不与人交往,甚至连打字都不会。他是诗人,但是更像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他不想要孩子,因为他还没有准备好做父亲。妻子瞒着他怀孕了,孩子来了,可是他烦孩子。
当然,导致他最终选择死亡的还不仅是这些。他卷入了一场危险的婚姻游戏,他的一个崇拜者李英,一个大学生,进入了他们的婚姻,最初被他妻子谢烨接受,给她办了出国手续,她来到新西兰,他们成为一夫两妻。而当谢烨意识自己的丈夫被人抢走时,她劝说李英离开他。她走了,他疯了。最后妻子也要离他而去,他受不了了,他活不了了。
顾城最终以悲剧为他的朦胧诗画上了句号。
顾城,你会写诗,但是你不会生活;你会走路,可是你走进了死胡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