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s
首页 战友名录 纪念馆 空六军史 战友活动 事业商务 战友博客 战友视频 战友相册 战友留言 保健养生 关于本站
雷达33团 空24师 空17师 炮2师         战友注册 网站规则 版权声明 操作提示
登录空六军战友网 - 首页苹果嵌入版
请登录空六军战友网
全新的登录页面,方便在手机微信上登录
         
输入登录名:    
输入密码:  
    现在注册 
现在注册        
登录后可以发博文、评论、留言。试试看

 

作者: 范建 
部队: 炮2师   
部门: 宣传科 
职别: 新闻干事 
   
显示通信录      个人资料
个人相册
致辞: 小蔡,按你的说法,我注册了,不知行不行,看到后,请回信 
所有篇目(共107篇)

标题:

新闻讲堂 “隐括”“集句”与原意新说  

发表时间:

2012-4-30 23:19:39

更新时间: 

2012-5-1 18:23:38  更新者: 范建

关键词:

战友文学 新闻  

  [这是对本篇第 2167 次阅读]

阅读评论
         单篇显示

 

新闻讲堂 “隐括”“集句”与原意新说

 

范建

 

    新闻通讯,为了增加它的表现力和文采,引用一些古诗词来表现文章的美感和意境,可以收到出奇不意、美意尽收的效果。这是通讯写作的修辞手法。

 新闻在占有素材后,有一个常用的做法是改写。尤其是现在,媒介的渠道很多。为了达到及时表述传播者的目的,都会给媒体准备详细的材料。比如,会议报道,主办方会提供新闻通稿,即便是到现场采访,对方也会给你提供资料。如果内容真实可靠,文字可用。对于媒体人士来说,从字面上发现新闻和断下新闻价值后,根据新闻规律和写作样式,进行改写。这是新闻的二度创作。因此,改写应是记者的当家功夫。而掐头去尾式的照抄则是愚蠢而可笑的。

  记得几年前,中央一家大报实行采编改革。一天晚上,夜班编辑向值班总编汇报,当晚拟用的头版头条空缺,而眼下的存货又份量不足。老总说,能不能在自由来稿中找。编辑翻了后说,有一个地方的来稿,非常好。只是写法不对路。老总看后当机立断,让编辑重新改写。于是,编辑花时间动了心思,终于锦上添花。第二天,一篇既有新意,又有新闻价值的消息出现在报纸的头版头条。

  作者看后,既高兴又生疑。心想,这个内容是我的呵,可我不是这样写的,但怎么署上我的名呢。难道有同名同姓的巧合之事。打电话问到报社,才知原委。文章已是面目全非。编辑为他人作嫁衣裳却不留姓名。真叫这个作者好生感动。这个例子告诉大家,改写这个当家功夫,不仅编辑要有,记者更要做。推及每个作者,也都是一门必修课。

  改写“通稿”或“自由来稿”,没有定法,各人有各人的路数。我这里讲的新闻改写一法,与借用诗词的“隐括”和“集句”有关。

  新闻通讯常见的是根据文章的需求引用古诗词,来渲染环境和意境。来体现新闻通讯的内在涵意。而借助于诗词的“隐括”和“集句”,不露痕迹,不动声色,天衣无缝,达到一种自然生成的效果,更是一种创新。直接引语诗词,有添加的痕迹。“隐括”和“集句”,则是嵌入。就像做家具的榫与榫的嵌入一样。无缝对接,坚实牢固。

  “隐括”是宋词的一种风尚。就是把他人的诗篇或文字,隐形地包含在自己的词作中,形成自己的创作。而看不出是剪裁他人的作品。或者说,隐括也是改写他人的文章。如果是诗,或五言中的前两字,或七言中后三字。如果是文,或折分,或相合。都据作者的文义而定。

 

  周邦彦的《西河金陵怀古》——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墙遥渡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越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话兴亡、斜阳里。

 

  从词中可以一眼看出,它隐括了刘禹锡的两首绝句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在,削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尽入寻常百姓家。

 

    他人的哪些字词,用在自己的词作中,看起来随意穿插,实则是匠心独运。

    古代人是这样,当代也不是没有。陈小奇是通俗歌曲 《烟花三月》的词曲作者。这首歌也是一例——

 

    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

    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

    真情伴你走,春色为你留,

    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

 

    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

    扬州城有没有人为你分担忧和愁?

    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啊?

    扬州城有没有人和你风雨同舟?

 

    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

    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

    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

    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

 

  陈小奇是岭南派音乐制作的领军人物,他的词,也是借用了隐括的手法,嵌入的严丝合缝,恰到好处。并能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出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用意。借古典诗词的意境,摘取名句点缀,就是点化,就是出新,就是意境。

《烟花三月》借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和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两种意境合二成一,便有了老少咸宜的“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故事。

新闻通讯也是一样。把别人的精采之句,哲理之段等变成自己的语言。但新闻的隐括,不是让人照抄,强调的是把别人的精华消化成自己的语句。

我曾记写过原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杨叔子的人物通讯——《杨花作雪飞》,用的也是一种隐括的手法。它借用了韩愈的“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并用这一句诗的前两个字和后三个字作了标题,也称隐括式标题。

  文中杨叔子的比喻恰到好处,“杨花没什么才华,绝对赶不上万紫千红的鲜花。我只能算作是随风起舞的杨花,给大好春天增添一份春的气息。”

  杨叔子姓杨,以杨花自比,可见其谦逊与博大的胸怀。自比杨花。而雪飞时节下同住同访,遥想春日繁花,又见冬日寒景,以体现当时的时令和环境,意在言外。隐括起到了妙效。

    别人做了工作,哪怕是有一点份,他都生怕埋没了集体。处处想着别人,是他一贯的为人。于是,这又使作者有了新的联想——

    “夜深了,我难以入眠,听着他微微的鼾声,韩愈的那两句诗又响在我的耳旁。于是,下意识地望望窗外,尽管冬日尚无杨花,然而我心中实深铭感的杨花,却正吐露春天的芳菲哩。”

    从诗词的隐括,联想到新闻的改写。两者则是异曲同工。新闻的写作,尤其是带有情节和故事的通讯,最能作以借鉴。之所以要改,一定是原先的那种写法不好,或是老生常谈,或是落入俗套,所以要改。也就是换一种说法。比如,我们现在有许多新词出现。说得多了,也会显得腻歪。像一些官方词汇——创新、打造、机制等,像网络词汇——神马、浮云、过气、木有、晕等。这些,都在一定时段的语境下,有着大频率的出现和传播。久而久之便由好奇到厌烦。从此再一次证实,嚼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如果不改变主人公说话的原意,采取换一种说法,且是读者少闻的说法,效果就不一般,就会给人以新鲜感。这便是从隐括引申出来的“原意新说”,也可叫做“换一种说法”。因为新闻在新,包括它的内容、形式、语言、表述等都要出新。出新,才能达到传播广泛的目的。

  当然,诗词中的“集句”与“隐括”虽有类似,又不完全相同。它们的区别在,隐括是将别人的诗文隐约地改写在自己的诗词里,力求保持原作的精髓,是借原作来替自己说话。隐括的特点在于“改”。而集句则是使用他人的原文,是借用他人的笔墨来表现自己。因此,集句的特点在于“借”。个别本领高强者竟能做到几乎使原文原封不动地出现在自己的词作中。此法看似简单,实际很难。如果把多人的精华句子组装后编成自成一体的诗文,而且要有新意和升华,就是难上加难。但前人的优秀之作说明,难是难,但并非做不到!

比如,辛弃疾的《踏莎行赋稼轩经句》,就是一首非常典型的集句——

 怅望送春怀(杜牧)。渐老适春能几回(杜甫)。花满楚城愁远别(许浑),伤怀。何况清丝急管催(刘禹锡)。

    吟断望乡台(李商隐),万里归心独上来(许浑)。景物登临闲始见(杜牧),徘徊。一相思一灰(李商隐)。(苏东坡南乡子集句)


 仔细读来,真是天然浑成,不露痕迹。如果对古诗词不熟悉的人读起来,还真看不出辛稼轩是摘录的各大家的诗作哩

 集句看起来是对原著原封不动的“抄袭”,但这种“抄袭”不是不动脑筋的楞抄,而是一种经过点化进入更高境界的抄。抄来的妙句经过作者的组词和搭配,天衣无缝,甚至高出原作者一筹。当然,集句的运用在诗词实践中并不多见。可见其难度之大。要想用集句的形式再作二度创作,超过前人,比较困难。比如,在我们的新闻通讯中,集句运用得好的例子少之又少。少并不代表不可用。正所以少,才为创新埋下了新的伏笔。

  

评论(共 8 篇):

  评论者: 范建

发表时间:2012-5-1 18:11:37

吃鸡的故事.又把我带回到西堤头的那个年代.   

 

  评论者: 范建

发表时间:2012-5-1 18:08:13

小蔡,你是我最好的老弟.我们在一起,无论写稿,改稿,洗印.你都有很好很高的悟性.我身边有你这样的兄弟,是我一生的荣幸.古时把朋友作为五伦之一.这一伦,在我这里,却胜过亲兄弟呵.我这里的有吃故事.下次写来供你回忆.祝好.   

 

  评论者: 曲先庆

发表时间:2012-5-1 15:28:47

五一前到吉林市吃了顿开江鱼,好个味鲜。回到家,读此文,又一大餐。拜谢!   

 

  评论者: 蔡国富

发表时间:2012-5-1 15:00:35

范老师一辈子总是为他人作嫁妆的,在部队时为我们这些报导员修改、润色、斧正稿件,转业到中国科技报后又为那些记者、通讯员等改稿,这种不为个人名利,敢做老黄牛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小辈们学习。现在回想起来,您为我改稿时的场景,似电影一幕幕历历在目;回想起教我洗印、放大照片的过程仍不能忘记,现清楚记得洗印照片的过程及技巧。这门技术可惜现在用不上了。讲给孩子听,他说洗印照片这么复杂呀。   

 

  评论者: 范建

发表时间:2012-5-1 9:16:59

谢伟力,新原,史黎晴.   

 

  评论者: 史黎晴

发表时间:2012-5-1 2:29:18

  哇!你太有才了!佩服!致敬!以后一定常来这里学习!祝福五一快乐!   

 

  评论者: 黄新原

发表时间:2012-5-1 0:21:02

我也给学生讲过新闻学,但至少是十年前了,范建的内容新得多。   

 

  评论者: 龚伟力

发表时间:2012-5-1 0:14:18

新闻教学的好教材!   

 
   

共 8  篇,第1/1页

Bottom
浏览时间:2024-11-24 0:14:31
Copyright © 2006 - 2024    空六军战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60571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