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平博客主页 - 空六军战友网

 

作者: 马建平 
部队: 军直   
部门: 灵丘场站通信营 
职别: 报务员 
电邮: 814607487@qq.com 
显示通信录    个人档案
致辞: 战友聚会可以畅饮,但绝非酒肉朋友;战友彼此可以帮衬,但绝非利益交换。战友相互可以调侃,但绝非恶意攻击;战友网上可以闲聊,但绝非无病呻吟。战友情,永远的正能量! 
所有篇目(共329篇)
 

这是对 马建平 个人博客主页第 52193 次访问

 

标题:

老兵故事79 漂洋过海5 女儿的委屈 

发表时间:

2015-12-27 7:19:00 

更新时间: 

2015-12-30 8:39:07  更新者: 周亚新

关键词:

文学  

 
 
老兵故事79 漂洋过海5 《女儿的委屈》
    我们一起带女儿来加拿大多伦多移民的时候,那时她八岁多一点,刚上小学一年级。这小丫头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蜜罐里,由于当时我已经在外贸从事外销员工作,加之后来又下海自己单干,经常不断有出国的机会。差不多每次我从国外回来时,总会给她买回很多漂亮的衣服,以及各种各样的布绒玩具和各种口味的巧克力糖果。无论是在保育院的日子还是以后到了幼儿园,女儿基本都是衣着最光鲜的那个小姑娘。
    当年我辞职出来下海经商比较早,每天应酬特别多,几乎经常在外边吃饭。由于女儿特别乖巧,所以总喜欢带着她一起出入酒店。别看当时她小小的年纪,几乎可以说吃遍了天津绝大部分高级宾馆和酒店里的各种餐厅,利顺德、凯悦、喜来登、国际大厦、香港酒楼。随便你点出一个80年代天津有名的高级酒店和餐厅,几乎没有没光顾过的。
    就是这么一个生活优越小女孩,突然随我们移民来到加拿大,对她来说似乎一切都在一夜之间发生了改变。漂亮的衣服没有了,高级餐厅不见了,熟悉的同学消失了!这还不算最坏的,更让她心理产生巨大落差的是,就连平日里和同学们说话都成了问题,一夜之间骄傲的女儿在这个讲英语的国度里,居然成了一个“聋子和哑巴”。
    加拿大是个移民立国的国度,为了吸引外来的移民,政府出台了不少帮助新移民安家过度的举措。学校里为了帮助新移民的孩子们尽快度过语言关,坐落在各个社区的学校几乎都设置了ESL班,所谓ESL就是为了那些母语不是英语的孩子们特别设置的课程。在那里,孩子们可以有更多时间学习英语,避免因听不懂,读不通,写不出等读说写障碍,影响孩子们的正常文化学习。经过ESL班里的特别强化英语学习,孩子们的英语会取得突飞猛进的进步。什么时间ESL的老师感觉孩子的水平可以跟上普通班级了,这些孩子就彻底告别了ESL学习,重新被编入普通班级开始正常的学习生活。设置这种学习的模式非常人性化,可以避免外来的孩子因语言障碍产生心理问题。
    即便这么精心的安排,孩子还是承受了太多太重的精神压力!刚刚入学的两个多月里,看到女儿回家的反应特别让我心疼,让我揪心。我发现原本叽叽喳喳爱说爱笑的女儿开始变得话越来越少,以至于后来干脆不说话了。多年后女儿长大了,我曾经问过她:“青青,你刚来加拿大的时候怎么回家都不说话呢?”“我不想说!我说的话同学们谁都听不懂,他们讲的我也不明白!当时的我差不多成了外星人!”那些日子看着孩子特别孤独,一时让我们夫妇急得没了主意。
    后来我想起了当年文革期间我在姥姥家也曾一度特别孤单,后来姥姥给我找了一只叫虎子的咪咪和我相依为命。当时那只可爱的咪咪的确给我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少温暖和情趣。想到这,为了抚慰女儿的压抑和委屈,我带她去了小动物收养中心。那里是多伦多专门收养无人认领的小动物的人道组织机构。里面有不少被人遗弃或自己走失的猫、狗、兔子之类的小动物。
    工作人员带我们参观这些小动物的时候,女儿看上了一只小兔子。于是决定申请收养它。原本这些动物保护机构非常欢迎爱心人士主动收养小动物,可没想到真到了申请领养的时刻,繁杂的手续,各种表格却让另养着望而却步,听了繁琐的规定和介绍后,我们最终不得不放弃了领养的打算,因为除了这一大堆表格之外,最让人接受不了的一条规定是,这里的工作人员必须定期过去探访这些小动物和他们的主人,确保它们没有收到不人道的对待。
     最终我们出去到宠物店给女儿买了一只英国的迷你兔,这个小家伙浑身雪白,但四个蹆、小尾巴、两只耳朵和嘴是纯黑色的,看上去十分招人喜爱。这只小兔子在当时那段困难的日子里,的确给女儿带来了不少童年的快乐。每次大雪之后,我们都把小兔子放出笼子,看着女儿在后院厚厚的积雪上和小兔子追来逐去的玩耍,我为她一直悬着的心稍稍得到了安慰。后来那只可爱的小兔子一直陪伴着女儿长大,直到上完小学之后,我们需要给女儿找一所好点的中学,全家必须从万锦市的独立屋搬出来。因为要住进禁养宠物的北约克市的公寓中,我和女儿才恋恋不舍地忍痛将它送给了朋友寄养。
    孩子刚来孤独寂寞难受的时候,为了给她宽心解闷,我时常给她讲一些我小时候的故事。听得入迷的时候她会暂时忘了眼下自己的语言障碍和困惑。在女儿特别小的时候,她就喜欢缠着我给她讲故事听。讲一个不行,还要接着讲,有时候讲着说着我自己眼皮打架就支撑不住了,结果本来是哄她睡觉,自己到先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我小的时候,正值文化大革命,学校停了课,我们没地方去,妈妈就将我送到了二十里地开外的外婆家。在那我和同院的小伙伴天天混在一起傻玩,花样翻新的儿时游戏也让我积累了不少可以和孩子分享的童趣故事。
    有一天我给女儿讲了一个我小时候捉蟋蟀斗蛐蛐的故事:“我小时后在姥姥家住的时候常常喜欢和临街的小孩斗蛐蛐。”女儿忽闪着大眼睛认真听着。“为了捉到厉害的蛐蛐,有时候我们要去到离家很远的铁道边去寻找枕木铁轨和石块中间的蛐蛐,”“为什么去那捉蛐蛐呢?”女儿在听故事的时候总有一大堆“为什么”等着我。“据说铁道边上的蛐蛐咬起来特别厉害,因为它们打架的牙齿经常在铁轨上磨啊磨的,就特别硬。”其实我知道这不是事实,但对她那些我也不知道的为什么只能随便找个答案应付着。
    “那你们后来捉到蛐蛐了么?”女儿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结果。“捉到了好几只回来。回来后我们决定先让这几只互相撕咬争斗,看看那个是这些蛐蛐的王者。结果有一只最厉害的斗败了几乎所有捉到的蛐蛐,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小将军!”“真的啊,那后来小将军怎么样了爸爸?”“后来,后来我拿着我的小将军和相邻的几个院落的小朋友们养的蛐蛐咬架。”“再后来呢?”女儿还是紧咬着话题追问着。“后来小将军越战越勇,几乎打败了整个一条街的所有对手。”“太棒了爸爸!”女儿兴奋了起来,漂亮的小脸蛋泛起了微微的红晕。她的样子看上去蛮开心,一个多月来的因语言不通,没法和小朋友交流沟通的郁闷似乎一下子消失的无影无踪了。“再后来呢爸爸?”女儿急于知道故事的结局。我知道后来的结局是个悲剧,于是我就想打个岔,让她忘了追问这个故事的结尾。
    “去厨房看看,是不是该吃饭了?” “爸爸,你必须跟我说完这个故事再吃饭!”女儿似乎有些生气,彷佛是在给我下命令。无奈,我只好继续说完这个故事。
    “后来小将军挺惨的,我们相邻院落的一个坏小子捉到了一只油虎鲁(一种类似蛐蛐的爬虫),那个东西长的跟蛐蛐差不多,就是个头大,中间有个翅膀。”“他拿那个怎么啦?”我知道后面是个悲剧,此时并不适合讲给女儿听,但被她追问着,我只好照实说了。
    “后来那个隔壁的坏蛋,悄悄地揪掉了那个油虎鲁中间的翅膀,于是油虎鲁的样子居然瞬间变身成为了一只大个的蛐蛐,可我当时一点儿都不知道这并不是一只真正的蛐蛐,只是感觉隔壁那个蛐蛐个头特别大,结果刚一开始打架,油虎鲁就一口咬掉了小将军的一条大腿。”说到这,我抬头看看女儿,忽闪的大眼睛里已经开始闪现着晶莹的泪光了。我连忙打岔说:“走,爸爸给你捉2只蛐蛐,让它们斗一个给你看看!”
    小姑娘的脸蛋上这才又重现了往日灿烂的笑容,不容分说,拉着我的手蹦蹦跳跳地向后院跑去,“咱捉小将军去喽!”我们父女两个在自家后花园的露台下面的草地上翻腾着,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十多分钟后,我们终于在露台下面三三两两的石块之间捉到了两只加拿大的蛐蛐。
    两只“洋蛐蛐”和国内的同类有所不同,看上去它们通身发亮,有点呈深咖啡色。好多年没有斗蛐蛐了,此时的我也来了精神,似乎渴望着找回童年的感觉。女儿更是兴奋的不得了!我找到了一个陶瓷的罐子,里面放了些黄泥,然后到厨房打了一碗水过来,用手指沾着水,一点点地把罐子里的黄泥抹平。战场准备好了,我和女儿都特别兴奋,卯足了精神,准备着观赏一场“龙争虎斗”的好戏。我取出了一只捉到的蛐蛐放到了泥罐里,只见那只蛐蛐精神抖擞,立刻快速地沿着泥罐的边缘饶了两圈,同时撅着两个大腿蹬着黄泥地面抖动着身体,用两个前爪捋着两条高高扬起的须子并昂头注视着前方。
    童年的经验告诉我,这是一只好斗的蛐蛐,刚刚的那个动作叫“巡罐”,这是个挑战的动作,意思似乎是在向对手叫阵。我一看这阵势,立刻让女儿把另一只蛐蛐放进罐里,好戏就要开始了。
    让我们大跌眼镜的是后来放进去的这只蟋蟀特别怯阵,刚跟对手打了一个照面,就“腾”的一下从罐里跳了出来,说来也巧,怯阵逃脱的蛐蛐竟“噗通”一下,掉进了刚刚抹黄泥用的水碗里,女儿再想去手忙脚乱地从水碗里捞起那个蛐蛐时已经晚了,那只蛐蛐居然翻着肚皮一命呜呼淹死了。
   “哇”的一声,女儿大哭起来。“小将军死了!小将军死了!”我知道女儿来加拿大以后由于语言不通,心里一直委屈着。眼前这个小小的悲剧,让女儿压抑的感情彻底释放了出来。“闺女,别哭了,回头爸爸再去给你捉一只。”我心疼地给女儿边抹眼泪边哄她。
    “我不要,我就要我的小将军!”哎,那天我劝了她好久都没劝住,孩子一直哇哇地哭,泪水不停地流。“别劝了,让孩子哭哭吧!”太太在一边小声地跟我耳语。“这孩子是乍到这样完全陌生的环境,心里委屈,没处发泄,让哭出来也好。”听太太这么说,此时我的心里也特别不好受,为了跟我一起移民,来到这个陌生的国度,太太和孩子其实都承受了许多。对我来说这是压力,但我最需要的是尽快将这些压力转化为动力。
    令人欣慰的是,两个多月过去后,孩子立刻适应了这里的环境,有了许多新伙伴,新同学。完全脱离了ESL的学习,英语也居然一下子变得行云流水一般的熟练。后来她不再和小兔子玩了,喂养小兔子的任务转交给了我。再后来,孩子完全融入了当地的文化,有了一大群一起玩的小朋友,几乎忘记了小学一年级认识的那些中国字,平日在家里除了跟妈妈还讲几句中文外几乎都成了一水儿的英文。
    到了加拿大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家几乎成了国内朋友来多伦多游玩的交通站,每次国内的朋友过来和我女儿说话时,总会问她:“青青,是中国好还是加拿大好啊?现在如果送你回中国你愿意么?”没有任何迟疑,没有丁点犹豫,女儿立刻会告诉他们:“当然是这里好,我喜欢加拿大,如果送我回国的话我走也要走回来!”
    也许我入教时那个天主教会神父说的对,女儿确实是我生命中的天使,为了她上学,我走进了教会,接受了洗礼,认识了不少当地人,也加深了对西方文化和社会的了解,那段入教前的“组织考验”,使也让我在加拿大的移民生活有了一个不错的开端。
 
[查看全文] | 发表于 2015-12-27 7:19:00| 阅读 2375
评论 (3)
 

标题:

老兵故事78 漂洋过海4 教会洗礼 

发表时间:

2015-12-24 7:19:53 

更新时间: 

2015-12-25 10:57:37  更新者: 林爱国

关键词:

文学  

 
老兵故事 78 漂洋过海4 《教会的洗礼》
    记得文革时代有一个听了让人倍感豪迈和振奋的说法叫做“经历了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洗礼”。但凭心而论,当时自己年龄太小,对“洗礼”这个词儿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认识,只知道那似乎是指某政治运动对个人的精神和思想产生的重要影响,或者是指一种脱胎换骨的改变。然而漂洋过海来到加拿大之后的日子,才让我真正经历了一次真实的洗礼。
    这事儿要从给女儿找学校说起。我想大概全世界的家庭都希望让自己的孩子尽可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中国人的父母更是如此,似乎在孩子们的身上寄托着我们未曾实现的梦。咱中国人有句尽人皆知的话,叫做“苦不能苦孩子,穷不能穷教育”。原来在天津的时候,由于孩子的姥姥在学校里任校长的缘故,所以近水楼台先得月,女儿没费一点周折就直接进了天津鼎鼎有名的河西区上海道小学,一年级没上完,还扛上了个“两道杠”当了中队委。谁料到,我的移民决定彻底改变了女儿受教育的原本路径,懵懂中小姑娘离开了熟悉的环境来到了陌生的大洋彼岸,开始了全新的学生生活。
    迁入新居以后,我立刻着手给女儿找寻新的学校。为此我认真做了功课,彻底对本地的教育状况好好地做了一番调查研究。加拿大多伦多的教育体制基本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其中老大和老二差不多有点像如今的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一样雄踞榜首。老大是公立教育局,对全民开放;老二是天主教会教育局,只对天主教徒家庭开放;老三则是各种各样的私立学校,满足那些贵族家庭或有钱人的的个性定制教育。老大和老二的教育经费基本都来自本地社区那些拥有房产家庭每年缴付的“房产税”(property tax),私立学校的经费则完全由那些富人家庭额外支付。加拿大的“国教”是天主教,几乎所有社区都有教堂和专职的神父,为了不断延续天主教的“香火”,培养和造就大批教徒,几乎在全国各个省份都设有专门的天主教会教育局,主要社区也都有为数众多的天主教会学校。
其实教会学校和公立学校的教育体制和教学内容并没有明显的差异,唯一区别就是教会学校里有将近三分之一的课时是用来学习跟教会、教义、圣经等相关的宗教内容,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外观上的差异,那就是校服。公立学校没有固定的校服,但所有教会学校的学生则必须身着校服上学,听说就是因为这硬性的着装规定让很多爱美的学生望而却步,最终选择了接受公立教育。
     做完学校的“功课”让我对教会学校十分向往,很希望女儿能在加拿大就读教会学校。然而经过走访附近的几个教会学校,得到的答复却让我十分沮丧。虽然教会学校是对社会公众承诺是开放的,但入学孩子的父母任何一方必须是受洗的罗马天主教徒,就是这个硬性规定让我犯了愁! 
    咱从小生在共产党员的家庭,受父母影响,除了信共产党和毛泽东之外,基本上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神论者和无宗教信仰的人,从未想过在将来的某个日子会加入某种宗教,成为虔诚的教徒,参加教堂的礼拜。可又一想,咱活人不能让尿憋死,既然咱不是天生的天主教徒,难道就不能经过努力奋斗最终加入“组织”?既然现实有这个需求,咱就为了孩子努力一把,争取早日成为一名既从思想上又从组织上入教的教徒吧!
    下定决心之后,我去了新家附近尤尼维尔地区(Unionville)的一个教堂,那儿的神父十分热情地接待了我。问清来由后,他先对我表示赞扬:“你这个决定很好,世界万物都是神创造的,当然也包括人本身,我相信伟大耶稣必将展开胸怀,热情地拥抱你,万能的神也必将护佑你家在加拿大展开全新生活!”“那具体加入教会成为教徒的步骤和手续您能跟我简单说说么?”我似乎有几分忐忑但又有些急不可耐地问道。“整个入教的过程应该在6-9个月左右。”一听这时间,我心里有些沮丧。本来就是为了让孩子尽快上学,这样一来恐怕至少要耽误一个学期了。我暗暗想着女儿上学的事情。我知道自己此时入教的动机不纯,心中暗暗祷告着,请求耶稣宽恕我的罪孽。
    神父到底是神父,他似乎一下子看透了我心里的小九九。“很多华人刚来教堂的时候,都抱着一些目的而来。”神父微笑地盯着我的眼睛,“有的是为了孩子上学,有的是为了扩大自己的朋友圈子,有的是为了找人介绍工作,甚至有人就想学学外语,以便尽快让自己融入加拿大这片陌生的土地。”神父见我有点吃惊,他慢条斯理地继续接着刚才的话题说:“其实我们的天父无时无刻地准备着欢迎你们,因此他会创造很多理由让人们投入他的怀抱。你们所有的这些动机其实都是万能的主创造出来的。”听神父这么说,我刚才内疚的心情渐渐平复了许多。
    申请入教的路终于迈开了第一步,教堂里给指派了两位资深的天主教徒作为我的辅导老师。一位叫麦克,是一个电子公司的运营部总监,另一位叫丽莎,是附近社区的一位高中数学老师。按教堂和辅导员的安排,我需要每周二、四晚七点过来教堂上课。让我感觉有趣的是,上课的模式特别像中国文革时期学习《毛主席语录》的套路。上来是选读一段圣经,然后由我们几位申请入教的学员联系自身的实际谈感受,后由辅导员或神父做学习总结。整个学习过程有点像文革时办学习班,灵魂深处爆发革命的味道。所不同的只是将《毛主席语录》换成了《圣经》而已。
    每次学习的时间大约二个小时,教室布置的特别温馨,桌上放着百合花,边台上有刚煮好的咖啡和教友们自己在家里做好的各式小点心。一起申请加入“组织”的还有几个西人,他们也是刚刚递交了申请和我一起参加学习班的社区居民。我们十几个人围坐在一起,边喝着咖啡,边吃着甜食,边读书、谈心、写笔记。教会里也欢迎我们带着孩子来这里上课,当然正式上课前,会有一个志愿者带着孩子们去其他房间做游戏。记得那时女儿跟我去过几次入教学习班,回家跟妈妈悄悄地耳语:“妈妈,告诉你一个秘密,我爸爸其实每次不是去学圣经,他就是为了喝免费的咖啡和吃小点心!” 
    孩子当然不知道我的心思,那么辛苦地跑教堂,首先就是为了她!为了让女儿能上个教会办的好学校,除此之外,我还有两个别的目的,一个是希望通过和这些“老外”们交心,逐渐了解当他们的思维方式,熟悉当地的民风民俗以及西方人的价值观。我发现老外在日常的工作环境里,大多都装着揣着,让你感觉有些云里雾里。然而到了教会里,手捧圣经的时候,他们会毫无戒心地向你敞开心扉,因为他们知道此时面对的不是竞争对手,而是在神面前完全平等的兄弟姐妹们。参加教会活动的另一个目的是希望通过教会认识些新朋友。毕竟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我需要尽快地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子,尽快融入当地的社会,尽快找到新的谋生手段。而参加教会活动确实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捷径。
    几个月以后,教堂的学习到了尾声。神父和辅导员告诉我们几个学习班里的人做好心理准备,随时迎接耶稣的拥抱。几天之后,辅导员麦克递给我几张纸,上面是入教接受洗礼的具体流程和步骤。
    入教的过程大致分成二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在我们社区自己的教堂里举行,活动有点类似寻根认祖的仪式。先是一个在我们社区举行的盛大的入教受洗仪式,然后在教堂花园里寻找写着自己名字的石头,之后是开香槟吃蛋糕。第二部分是在多伦多市中心的詹姆士大教堂(Cathedral Church of St. James),由大主教主持颁发天主教入教证书并举行盛大的弥撒活动。
    入教的那天应该是我们来加拿大的第一个圣诞节后刚刚过去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那是一个周六的早上,由于那天是新教徒入教的盛大日子,周边的教区的教徒们早早就都带着家人一起聚集在教堂的入口处,我们一家三口也来到了位于尤尼维尔地区的大教堂。
    那天的教堂布置得非常漂亮,到处都摆满了各种鲜花,教堂的弥撒大厅里回响着管风琴演奏的气势恢宏的音乐,近百人的唱诗班在不停地演唱着各个章节的圣歌。临近的几个主教都赶来参加这次活动,他们都穿着造型各异的斗篷和帽子,有穿白色的,有穿猩红色的,还有穿金色的,我不懂他们衣着的奥妙,据说不同的颜色标志着不同的级别和身份。
    慢慢地,灯光暗了下来,讲经的台上灯光璀璨,一位主教庄严宣布新教徒入教仪式正式开始。管风琴开始奏乐,大厅里四处回荡着唱诗班的美妙歌声。另一位主教开始讲经。半个小时以后,受洗仪式正式开始了。大厅的前面放置着一个汉白玉基座的镀金的水盆。我们这些新教徒,依次走到台前,在妍丽的鲜花,恢宏的圣乐和几百名教友灿烂的微笑簇拥下,由我的两位入教的导师陪伴着,我走到那个水盆前,主教在我的头上脸上沾上了洗礼的圣水。
    在教堂外的花园里,我在一束灌木丛中找到了镌刻着我的英文名字的那块属于我的石头。发现那块石头,仿佛发现了自己的另一个生命体,小心翼翼地捡起来捧在手掌心,心情格外激动。几个月来的圣经学习,多少次“灵魂深处爆发革命”,如今终于得到了耶稣的拥抱,开始了一个天主教徒的新生。
    又过了一周,我们全家和我的入教导师一起来到了城里的詹姆士大教堂,各个社区当年发展的新教徒都云集这里。这是一座气势恢宏的百年古建筑,浅灰色的花岗岩外墙由于时代的沧桑,已经布满了暗绿色的苔藓,看上去有些像被火烧过一样的斑驳。这是一个每年一次的新教徒入教仪式,当天上午加拿大最高职位的几个主教都到了这里,据说其中有2个主教比梵蒂冈的教皇的职务仅低一个级别,我感觉差不多像中共总书记领导下的政治局常委级别的干部吧。
    这次的大弥撒依然按照传统的形式进行,大主教讲经,教区代表发言,教友们发表贺词,然后就是同声齐唱圣歌,待象征性的吃圣餐仪式之后,最后的一个高潮是由加拿大最高级别的大主教给我们每一个新入教的教徒颁发入教证书。
    拿到证书之后,我们全家和大主教合影留念。这是我自部队入伍时加入共青团组织后又一次加入“组织”的过程。几个月的时间过去了,经过刻苦的学习和进修,我终于由一个来自中国的无神论者最终在这个移民的国度里变成了一名罗马天主教徒。回家的路上,车子开的很慢,内心还一遍又一遍回味着入教时的辉煌的时刻。“妈妈,妈妈”女儿在后排座椅上说了一句话逗得我们两个都笑个不停的话。“妈妈,妈妈,我爸爸入天主教了,他不能离婚了!”孩子这么说,是因为她总跟我去教堂,听到了神父曾经讲过,天主教只承认第一次婚姻的说法。
    天主教是加入了,但让我大为失望的是,女儿居然因为不愿意穿教会学校的校服,最终选择了公立学校。后来我跟我的入教导师说了这件有点尴尬的事,麦克笑笑说:“女儿其实就是你生命中的天使,是她通过一种对你来说可能是未知的方式,将你拉到了耶稣的身边,成了耶稣的门徒。”
 
[查看全文] | 发表于 2015-12-24 7:19:53| 阅读 2336
评论 (3)
 

标题:

老兵故事77 漂洋过海3 乔迁之喜 

发表时间:

2015-12-20 7:35:33 

更新时间: 

2015-12-20 11:41:06  更新者: 马建平

关键词:

  

 
 
老兵故事77 漂洋过海3《乔迁交响曲》
    英语里有一个词儿叫“Cold Welcome”,普遍翻译成汉语的 “冷遇”,但我感觉有时候也可以翻译成中文“下马威”的意思。这不,刚刚来加拿大多伦多不久,这个城市就给我来了一个“Cold Welcome”。 让我好好领教了一下这个美丽光鲜的城市的另类模样。
    大多伦多地区是个地域广阔的地方,虽然市中心区向南走不远就被一望无际的安大略湖阻断了这个城市向南拓展的空间,但它似乎从来没有停止过向北延伸的步伐。近乎扁平的城市发展造就了大多伦多广袤的社区布局,这种极为分散的城市布局也对新移民带来了不小的交通挑战。刚刚抵达这里的前几个月,我们一直没有买车,美丽看我实在是不方便,于是就将她原来一部旧款的本田雅阁借给我代步。车子虽然老旧些,但无疑帮我解决了大问题。为了表示感谢,我主动提出每天晚上用这辆老爷车帮美丽送几个年轻的店员下班回家,白天也帮着美丽将库房里刚刚分拣完毕的那些新到的时装分别送到她那些分布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店铺里。
    入境几周后的一个晚上,我们全家一起到一家叫“龙城”的唐人综合商场去吃晚饭。家人每天在阿姨家里吃饭,口味比较单一,围坐在一起吃饭时也比较拘谨,所以我们偶尔托辞说朋友聚会全家出去“打打牙祭”。我们去吃饭的那个餐厅做的DIM SUM(广式点心)非常出名,厨师都是早年从香港开酒楼过来的移民,可能就是因为餐品好吃的缘故吧,那家龙城的餐厅经常都是人头攒动,座无虚席。有时候为了等吃一顿饭,往往需要排队等候很久。好容易等上了座位,为了在餐厅里坐下方便,我那天没有带随身的皮包,而是将它锁在了那部雅阁的后备箱内。
    吃过饭从餐厅走出来,一到停车场,猛然发现我停在那的那辆汽车的后备箱被人撬了,顿时我惊出了一身白毛汗!损失可以用惨重来形容,护照、移民纸(绿卡)、2000多加元的现金、一部SONY手提摄像机、几套给美丽顺路送到店里的新款时装。看这情景,我顿时就乱了分寸,人生地不熟,我第一时间给美丽打了电话。因为后备箱里还有她店里刚刚到的新款时装。美丽听说后,让我立即报警,“我忘记告诉你了,多伦多被盗最厉害的就是这款本田雅阁汽车。”电话里的声音透着同情和懊悔。“我应该早点告诉你,这个品牌车子的行李箱绝对不能在没人的时候放贵重物品!”
    我立刻报了警,警方来人做了简单的问询,现场出具到了警方的车辆被盗记录。“叮铃铃”电话又来了,又是美丽打来的。“建平,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别逗了,这个时候能有什么好消息呢!”我无精打采地说着。“真的啊,那部汽车由于是用来接送店员,所以是买了全险的,其中也包括车内物品被盗险!”说完她电话里告诉了我保险公司的报险受理电话。
    第二天负责理赔的专业人员就来到我们的住处问询被盗的情况。简单询问了出险的经过后,开始统计昨晚丢失的物品。经过估值,保险理赔人员迅速告诉了我他们的处理意见。除2000元加币的现金不在理赔范围,其余物品均在一周后得到了迅速的赔偿。由于当时丢失的那个比较贵重的SONY手提摄像机因型号老已经在市场上买不到了,理赔人员同意我自己去买了一部比我被窃的那部高一个档次的同类产品,然后用购买的发票到保险公司报销。美丽店里丢失的服装也都按照美丽给出的零售价当时进行了赔付。
    虽然破了财,刚来加拿大就走了霉运,但保险公司的态度却让我刮目相看。丢了物品,没有废话,没有讨价还价,没有任何怀疑,没有丁点的延误,所有损失都在一周后得到了迅速理赔。这让我对资本主义的工作效率和诚信度有了深刻的认识。
    这个事情发生之后,给我带来的最大麻烦是丢失的那张“移民纸”(永久居留证)。致电移民局报失后,我被告知那张纸是不能重新补办的。他们唯一能提供的解决办法就是将移民局的那份留底调出来,复印一份,然后加盖公章作为正本使用。这张加盖了公章的复印件,在以后我多次回国和从中国出境返回加拿大出入移民局或边防局的关卡时,不知道给我找了多少麻烦,当然这是后话了。
    入境一个月以后,我们买下来的新房终于可以提前入住了。乔迁新居,皆大欢喜。不仅结束了在美丽家近两个多月的讨扰,也结束了我们寄人篱下的漂泊日子。相信每个人都有那种偶尔身处异地,借宿他宅的感受。虽然东道主热情似火,但我们作为客人,心里还是整天揪着不舒服。而且人家越是热情,我们的心里就越发拘束紧张,总而言之,还是老祖宗那句至理名言说的好“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狗窝”。
    我们新家的房子是栋大约300多平米两年新的两层洋房,地下室的面积有100多平米,前后院有不少低矮的灌木和绿茵茵的草皮。后院有几棵看起来至少有五六十年的美国白橡树。其中中间的一棵大树的树干距地面20多米的高处有一个特别大的树洞,里面有几只灰棕色的松鼠跃来跳去甚是可爱。最让我们喜欢的是后院那个约有60多平米面积高架的实木大露台,无论是家庭聚餐还是和朋友来一起烧烤都是绝好的地方。
    这棟房子其实是一对年轻的意大利夫妇两年前买下来的新房,共有四个睡房,每个睡房都配备了风格迥异的家具,美式简约的、欧洲古典的、现代流行,总之花色各异,款式多样,感觉每个房间的布置都让人有一种别具风情,耳目一新的感觉。当初看房时,就是这风格迥异搭配得当的家具和后院那个高架的实木露台让我动了心,当时一时高兴就干脆将全部卧室家具都作价留了下来。那对年轻的夫妇本来买这间大屋是为了迎接即将出世的孩子,没想到在购房后不久工程师的丈夫就丢了工作。这样一来原本按揭的房子就只能卖掉了。当时由于他们着急脱手,因此我差不多等于捡了一个漏。而那对意大利夫妇也不得不重新回到了原来的那个街区,再次搬进了比较狭小的公寓里。
    收房以后,全家高高兴兴地搬进了新家。太太前后收拾着屋子,女儿开心地在客厅里来回蹦跳。我看草皮有些长疯了,开车出去买了割草机,开始修剪前后院的草地。一家人忙活着,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加上这个房子又是这么一处可心的靓屋,两个月来客居友人家中的那种郁闷和压抑的情绪终于得到了宣泄和释放。
     住进新房自然高兴,但这么一间心爱漂亮的房子,居然在自己孩子还没出世前,就被房屋的主人因失业被迫抛售的现实也向我提了个醒。这个社会看上去似乎祥和富裕,但随时充满着不确定性,一旦丢了工作,一旦失去了持续稳定的生活来源,危机就会立马降临。
    当时我们除了买了这个房子,也同时买了一辆家用汽车,那是一辆车身较长的家用旅行轿车1995款的MERCURY VILLAGER。房子也好,汽车也罢,付款方式都采用了首付+按揭的方式。每个月的房贷、汽车的还款,各种水电煤气电话上网等账单,迅速地消耗着我移民之初随身带过来的现金。 隐约间我和太太都感受到了这种无形的压力。虽然我的英语和商业知识还能应付打工的需求,但由于长时间自己做老板,一下子还真拉不下脸来去找个一般的苦力的活儿先勉强打工为生。坦白地讲我确实是个好面子的男人,以至于当时基本没有考虑过先去干点粗活勉强为生,补贴家用的问题。
    危机之下,太太率先放下原来政府机关人事干部的架子,找到了当地一个叫DSC专门生产电子安防产品的工厂干起了流水线上装配工人的工作。虽然每个小时的打工酬劳只有区区十几加元,但这笔收入在当时的特殊环境下确实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后来一打听,才知道原来太太打工的那个厂子里大约有三分之一的装配工人来自中国大陆,其中不乏名牌大学、研究机构、政府机关的精英人士蛰伏其中。他们有的在电子厂打工属于权宜之计,一旦稳定了再拿个专业资质或进修一个职称,进而寻找更好的职业。也有的从此不再走别的心思,踏踏实实地在那里打工,慢慢地以工薪收入完成在加拿大移民后的原始积累。
    加拿大这个社会,其实只要你踏踏实实地从事一份工作,别管多么低级的活儿,只要稳定住了,若干年以后,基本还是可以买个房子,买辆车子,过小富即安的日子。看病有公费医疗,老了有养老金,老人院、社会保障,福利制度等都比较健全。
    当时大陆过来的新移民,绝大部分都属于技术移民这个类别。他们这些人出国前在国内基本都属于所谓的精英阶层,工程师、医生、研究员、大学老师、公职人员等。这些人在移民之前,大多都生活在中国社会的中上层,一下子过来,不能很快融入当地的社会,为了暂时谋生,必须放下身段,挤到当地社会的最低层,基本从零开始。
    这样强大的心理压力和生活落差,心理素质好,承受力强的人一般都可以应付。先找个卖力气的活(LABOUR工)干着,慢慢调整自己适应社会,同时寻找其他的工作,最终回归自己的强项和专业。也有一部分人最终选择了彻底改行,医生的当了房产经纪,工程师的成了面点师,教师的通过进修成了护士,总之,适者生存,一切皆有可能。
    当然,面对压力和落差也有顶不住的,某日开车路过多伦多市的士嘉宝区,看到好多警车停在一栋公寓前,似乎发生了什么大的恶性案件。后来转天的华人报纸做了报道才知道是一对大连来的夫妇出事了。本来夫妻二人来加拿大之前在国内都是工程师,带着一个女孩移民过来,长时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女的每天出去上夜班打零工,男的在家里上网找工作,几次面试均告失败后,最终男人崩溃了,由于碍着面子,又没法选择回国。最终亲手杀了自己的女儿,然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太太下夜班回家后,发现血泊中的丈夫和女儿几乎疯掉。
    虽然没有出去打工,我还是到处寻找着其他的可干的项目,不停地参加各种展会,各种项目推介会,各种创业讲座等等。发现有感觉的,就深入研究一下,再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下国内当时的现状,如果感觉没什么前途,或者目前已经在国内市场上推开了,就立刻放弃,重新继续寻找新的热点。几个月过去了,似乎并没有什么进展,每天下午在前后花园剪剪草,买点涂料粉刷一下露台,又买了一个乒乓球台子,放在地下室,找朋友过来打打球,锻炼身体。
    那段时间里我基本充当了一个家庭妇男的角色,每天开车去超市买菜,前后花园剪草,接送孩子去找家教,偶尔周末全家一起到湖边看水鸟喂野鸭子。几个走的比较近的家庭隔三差五聚在一起到公园或湖边烧烤。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的挺快。有时候会有街坊邻居拉我们一起去天主教教堂做礼拜,虽然当时我们并不是天主教徒,但我还是常常愿意过去凑个热闹,因为大家都说这样可以有机会认识一些新朋友,谁知道呢,也许认识的人多了,信息量也会增加,新的机会也会多起来吧。

 
[查看全文] | 发表于 2015-12-20 7:35:33| 阅读 1633
评论 (1)
 

标题:

老兵故事76 漂洋过海2 沉重的友情 

发表时间:

2015-12-17 6:46:05 

更新时间: 

2015-12-20 21:40:32  更新者: 马建平

关键词:

文学  

 

老兵故事76 漂洋过海2

《沉重的友情》
    走下飞机悬梯,费了不少时间,终于通过了移民局的盘查。我们全家三口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出多伦多皮尔逊国际机场。老远就见到了过来等着接机的美丽和她丈夫庆祥,老朋友的迎接让我们初到陌生国度的那种忐忑心情得到了些许安慰。按照我和美丽事先商定的安排,我们一家三口就暂时借住在她家。

……  
[查看全文] | 发表于 2015-12-17 6:46:05| 阅读 2097
评论 (9)
 

标题:

贺军网十年藏头一首 

发表时间:

2015-12-16 11:49:47 

更新时间: 

2015-12-18 19:11:05  更新者: 洪君满

关键词:

诗词 军网十年  

空中出世越十载
六合相拥诉感怀
军旅虽别心不舍
网域无疆引人才
结群列阵推版主
……  

[查看全文] | 发表于 2015-12-16 11:49:47| 阅读 2438
评论 (3)
 
   

共 329  篇,第39/66页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浏览时间:2025-8-29 2:01:31
Copyright © 2006 - 2025    空六军战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60571 号
荣誉承办:辽宁东志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