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平博客主页 - 空六军战友网

 

作者: 马建平 
部队: 军直   
部门: 灵丘场站通信营 
职别: 报务员 
电邮: 814607487@qq.com 
显示通信录    个人档案
致辞: 战友聚会可以畅饮,但绝非酒肉朋友;战友彼此可以帮衬,但绝非利益交换。战友相互可以调侃,但绝非恶意攻击;战友网上可以闲聊,但绝非无病呻吟。战友情,永远的正能量! 
所有篇目(共329篇)
 

这是对 马建平 个人博客主页第 52072 次访问

 

标题:

6 《宵夜的猫腻》下部 

发表时间:

2016-9-13 10:37:34 

更新时间: 

2016-9-20 22:06:08  更新者: 马建平

关键词:

文学  

6 《宵夜的猫腻》下部

当然炊事班的那几位肚子里的小九九是明摆着的,总有一天我们忍受不了这些几乎拉嗓子的糙米饭的时候,我们甚至会主动提议让他们恢复原来的大盆面汤。然而他们还是小看了我们能量,活人不能让尿憋死,我们自然也有自己反击的筹码。

当时我在连里负责一个小小的图书室,图书室平日里上了把锁。人常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知怎么回事儿,那把图书室的钥匙居然神差鬼使地可以打开连队副食仓库的锁!难道这是老天爷对我们的眷顾?谁也不知道从哪天开始起,我居然能够随便出入连里的副食仓库。其实那时候副食仓库也没什么好吃的东西,偶尔会有点肉,但一般都是留着周末给战士们改善伙食的。那么金贵的猪肉,我们一般不敢动,有时来了鸡蛋,如果数量看着比较多,我们夜班的时候会悄悄地顺几个回来炒米饭。

但副食仓库里唯一不缺的就是油,那时候伙房炒菜用的油都灌在大白塑料桶里。随便倒一碗走基本不会留下什么“作案”的痕迹。所以那时候,但凡炊事班为了整我们,炒饭尽量少放油的时候,我们就用自己预留的油给他来了二次加工。反正报房里有做开水的电炉子,这事儿一点都不难。

原本我那把能让“芝麻开门”打开副食仓库大门的钥匙只有我本人和跟我一起值夜班的战友知道,而且我也让他们发誓不泄露给其他人。没想到,这些发过誓的战友们根本不靠谱!不久,我有一把可以打开连队副食仓库的钥匙就成了报房里公开的秘密,几乎每个夜班的报务员,当班的时候都会到我这来借那把图书室的“金钥匙”。

记得还有一次值班的报务员过去偷油,不小心黑咕隆咚的没看准,一下子把少半碗油撒在水泥地上,结果玩命擦了好久才抹去了“作案”的痕迹。

终究凡事没有不透风的墙,我们晚上倒面条的阴谋东窗事发了!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连队负责喂猪的战士跟连长汇报了一个情况。因为之前那些肥猪一直胃口很好,早上没喂它们之前总是饿得嗷嗷叫。突然近一段时间,饲养员发现早上猪不叫了,更为奇怪的是,那些猪见了吃的懒洋洋的,似乎没什么胃口。

饲养员生怕有什么闪失,赶紧报告了连长。“报告连长,最近连里的猪好像有点厌食,喂它们东西都不怎么爱吃。”连长一听反映的问题跟猪有关,特别上心。因为那几口肥猪可是连长的宝贝,逢年过节时它们可是改善伙食的王牌啊!不过当他听说肥猪厌食的消息之后,他还是感觉有些半信半疑。以前早上饿狼般的肥猪,怎么可能厌食呢!

连长感觉这里面很蹊跷,为了弄清事情的原委,他亲自去猪圈勘察现场。他到了猪圈,像个有经验的老侦探,倒背着手围着猪圈转了几圈,立刻发现了端倪。毕竟姜还是老的辣,连长在猪食槽里残存的污水下面找到了几根面条!

那时我们连里肥猪们早上的伙食基本就是战士们喝剩下的小米粥里掺些剁碎了的白菜帮子和泔水之类的混合物,不可能有人喂它们面条啊。为了迅速查清案情,连长采取了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方法,通过找报务员个别谈话,很快摸清了情况。

其实我们这些值班的战友们自打决定集体抗争,往猪圈里倒面条开始,就相互定下了“攻守同盟”。万一领导查下来,谁都不能承认!无奈的是,大难临头各自飞,总有个别“变节分子”为了争取坦白从宽当了“叛徒”!于是连长和炊事班终于知道了我们报房的“阴谋”。

抓到我们向猪圈倒面条之前,我们曾经有一次悄悄地在报房包饺子,也曾被我们连长抓过“现行”。那天晚上恰好几个天津兵凑到一起值班,大家都说好久没吃到水饺了,越说越馋,于是突发奇想,决定大着胆子在报房一起包顿饺子吃。

当时连部领导,特别是我们曹连长有时夜里会突然到报房查岗,看看是否有违反值班纪律的行为。如果让他碰上我们晚上值班时忙活着包饺子,那就惨了。按照以往我们对连长历次突击检查报房的规律推测,一般他都选择在前半夜对我们抽查。毕竟连长的身体也不是铁打的,忙了一天的工作,晚上他也得睡觉。为了万无一失,我们决定把包饺子的行动安排在午夜2点之后进行。

哥几个为了这次饺子,都提前做了准备。有带着2付耳机听着网络里联络信号的,有把电台的信号临时转移到喇叭上的,有去后面连里菜地摘菜的,我负责炒鸡蛋(提前藏起来的)和面。哥几个迅速把包饺子前的准备工作都做好了之后,开始动手包饺子了。此时要是连长突然进来,那就一切都露馅了。想什么怕什么,怕什么来什么。正当大家既兴奋又紧张地包饺子的时候,吱扭一声,报房的大门打开了,连长出现在我们大家面前!几个人都呆住了,向木乃伊似的僵在那里。

一个嘴甜的天津兵终于开口打圆场:“连长,我们包饺子呢,您等会再走,等会尝尝。”其实估计当时我们连长也有点尴尬,说不说呢,说吧,这肯定是个不小的事儿,不说吧,也不知道怎么收场。直到听那个天津兵说请他吃饺子,他才给机会让我们下了台阶。“你们吃吧,我回去睡觉了!”连长走了以后,我们几个人心情忐忑地吃下了那些饺子,准备好了转天挨批,甚至被全连点名的惩罚。奇怪的是转天连长并没有追究,居然风平浪静平安无事了!

这次又被连长抓住我们往猪圈倒面条,估计是逃不过去了。出乎意料的是,他先严肃地批评了我们不该浪费粮食,之后也聆听了报务员的集体诉苦,最终曹连长这位“青天大老爷”采纳了我们的意见,指示炊事班,不能怕辛苦,要分别给前后半夜值班的战士做饭。更为欣慰的是,从那以后,炊事班也彻底放了权,我们每班甚至可以在当班的时候自己做炒米饭,地下改成了地上,隐蔽变成了公开,打那以后,我们与炊事班因宵夜发生的矛盾也基本解决了!

 
[查看全文] | 发表于 2016-9-13 10:37:34| 阅读 2032
评论 (7)
 

标题:

6 《宵夜的猫腻》上部 

发表时间:

2016-9-9 22:01:24 

更新时间: 

2016-9-10 6:46:21  更新者: 马建平

关键词:

文学  

6 《宵夜的猫腻 (上部)

回忆起灵丘当兵的日子,伙食几乎是一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本来嘛,衣食住行吃喝拉撒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补充身体的热量,摄取足够的蛋白质,更是战士们保持旺盛战斗力的基础。改善伙食,翻新花样,在有限的物资供应条件和惨淡的伙食费标准的限制下,最大限度地让战士们吃饱吃好似乎是各级首长面临的重大挑战。

灵丘场站的无线通信连是我们部队对外联络的重要耳目单位,上级机关下达的密令、飞行航线和备降场的天气状况、战机打靶的成绩、飞机上天的航空调度、各个飞行部队的转场作训等等,无一不靠无线电通信技术的支持。而我们无线电报务则是通信技术保障的重中之重了。我们连报务员的数量最多,由于我们是24小时轮流值班,所以每个人都必须定期担任值夜班的工作。报务夜班分为上半夜和下半夜二班,交班时间为夜里二点。

报务值班,尤其是值夜班,是个非常难熬的活儿。腰酸、背疼、大腿僵硬、屁股发麻。情绪烦躁,丝丝睡意,再加上饥肠辘辘都让人感觉值班的时间过得好慢。难受的时候,我不时盯着挂在墙上的时钟,恨不得早点到点换班。然而那表上的指针却向故意和你作对一样,半天向前挪不动一个格。烟瘾大的战友犯困的时候抽支烟,多少还能抵挡一阵子。对于我们这些不喜欢“精神鸦片”的报务员来说,吃夜宵几乎成了唯一的精神寄托。

按当时连里的规定,炊事班应该在夜里分别为前半夜和后半夜值班的报务员各做一顿夜宵。这规定对连里炊事班的弟兄们来说其实是蛮残酷的。夜里为报务员值班做饭的战士如果按连队的规定,就必须起来二次做饭,中间隔几个小时,这样一来,前后半夜一折腾,炊事班夜做饭的弟兄估计就没法睡觉了。于是,为了争取睡个囫囵觉,他们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前半夜先拖着不做第一顿宵夜,渗到了半夜一点多起来做饭,差不多做熟了的时候,恰好赶上前后半夜的报务员换班的时间,这样一来,一顿饭就满足了二个班次的宵夜。

这么做饭固然对炊事班战士是个不错的安排,可对报房值班的报务员来说几乎就是个折磨。那时候晚饭没有什么好东西吃,半夜值班时,我们早早就饿得不行了,于是只好忍着,等快到二点钟换班的时候才能和接班的战友们一起吃饭。前半夜值班饿着不好受,后半夜值班的也不舒服,半夜迷迷糊糊的被电话铃吵醒,到了报房坐下还没醒盹,哪吃的进去啊!

当时我们连炊事班夜里做饭的有位叫吴国宝的湖南兵,此人后来当了炊事班长。本来这位就不怎么会做面食,可当时每天晚上都我们给煮一大锅糨糊一样的面条。赶上前半夜爱吃米饭的南方人多,面条就基本没动剩在盆里。后半夜起来以后,面汤冷了,凝成了一个大坨子。看着那盆面汤,真让我们犯怵。不吃吧,饿的心慌,吃吧,看着就倒胃口。几个气不忿的报务员多次找炊事班理论,要求他们把宵夜的面条改成炒米饭,但经过多次交涉都没有什么效果。

这事情原本不大,但它确实关系到我们这些报务员的共同利益,大家一致决定既然光明正大地提意见无济于事,我们干脆来蔫的,也给炊事班上点儿手段,看看能否来个“曲线救国”!于是我们一致决定悄悄地把吃不掉的面条倒到报房后面的猪圈里。午夜时分,我们二点钟接班之后,就悄悄地将大半盆面条倒进了猪食槽子。几口肥猪们一见有人给送来了夜宵可美坏了! 大嘴巴一拱一拱,很快把面条吃了个精光。

倒掉了面条,我们便理直气壮地走到炊事班的宿舍,敲着门高声喊道:“快起来做饭!夜宵不够吃的!前半夜吃得精光,后半夜没饭吃!”我们所以能这么硬气地喊炊事班起来做饭,是因为我们曹连长曾经给炊事班长下达过“必须管饱”的命令。他跟我们也说过:“你们值夜班的报务员夜宵吃不饱的话,可以直接去炊事班宿舍喊炊事员起来做饭!”

当兵的都知道,连长,连长,半个皇上的道理,既然连长亲自发话,那就是“圣旨”!可怜刚睡热乎被窝的炊事员吴国宝,只好无奈爬起来,到炊事班捅开焖上的火炉给我们做吃的。显然此时再做面汤已经来不及了,于是只好给我们做了葱花油炒米饭。“阴谋”得逞后,我们心满意足的笑纳了热乎乎的夜宵。

谁知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转过一天,我们可惨了。炊事班为了堵我们的嘴,增加了面条的供应量。这言外之意表露无疑:“看你们还敢说不够吃!”值班的几位一看也来了气,没商量!我们干脆以不变应万变,照方抓药,倒!有人端起了多做的面条,又让肥猪们打了牙祭。然后再去敲门,让他们炒米饭。就这样,面条越做越多,照样不够吃,照样炒米饭,炊事班照样睡不了囫囵觉。循环往复好几天。

炊事班知道这里面肯定有猫腻,可一时也抓不到我们什么证据。毕竟我们有连长“不够吃可以随时喊炊事班起来做饭”的上方宝剑,他们就是有气也只好憋着忍着。无奈之下,他们也跟我们玩起了阴招。那时候的所谓炒米饭,不像现在我们餐馆里吃的扬州炒饭那么丰盛。炒饭里没有翠绿的青豆,没有红澄澄的胡萝卜丁,更没有香喷喷的腊肠和金灿灿的鸡蛋,那时连队里的炒米饭,也就是葱花炝锅素炒大米饭,这炒饭的味道如何,完全取决于炊事员在炒饭的时候放多少油。本来就是南方出产的那种糙米,如果油放的再少,那炒饭吃起来干硬的几乎噎死人。狡猾的炊事班,为了让我们泯灭了吃炒饭的念头,炒饭炝锅时,就倒上那么一丁点可怜巴巴的油,炒出来的米饭那叫个难吃,似乎比那一大坨子面条的味道也好不了多少。(待续)

 
[查看全文] | 发表于 2016-9-9 22:01:24| 阅读 1856
评论 (0)
 

标题:

5 《身边的活雷锋》下部 

发表时间:

2016-9-7 12:03:35 

更新时间: 

2016-10-1 8:19:55  更新者: 张玉武

关键词:

文学  

5 《身边的活雷锋》下部

为了种菜沤肥和保持营房卫生,连里会偶尔组织战士们掏粪。今天回想起当年连队的厕所似乎还有些心有余悸。蹲坑的墙外是一个石头水泥砌成的露天化粪池。冬天还好,凛冽的北风和低温将屎尿冻成了一个大冰坨子,基本没有多少味道。可到了夏天就崴了,粪池里外散发着扑鼻的恶臭,到处都是发绿的霉菌,苍蝇几乎成团地围着你嗡嗡打转,粪便发酵后生成的沼气咕嘟咕嘟地冒泡。最让人受不了的是那些屎尿的混合物里翻动着无数条长尾巴蛆虫,时不时那些恶心的蛆虫甚至会在你大便时爬到你的鞋上。

      粪池很深,大概有十来层红砖砌成的台阶通向粪池的底部。要把那么深的“宝贝”掏上来,可不是件容易事儿。战士们必须深入虎穴,忍着恶臭扑鼻的气味,小心翼翼地沿着沾着粪便那湿滑的台阶走到粪坑的边沿。农村来的战士大概在家都干过这活,所以似乎并不怎么怵头。看他们一个个干的欢实。渐渐地,粪坑上面的屎尿基本掏干净了。我却生生地站在粪池上面,忍着扑鼻的恶臭,始终没敢走下粪坑。

再往下掏粪可就难了,随着粪池存量不断下降,必须有人走下粪池去清理才行。下到粪池里面?这简直是在挑战战士们的心理极限!此时,那些开始还干的挺欢的农村兵也皱着眉头开始观望。当时我曾经萌生过自己下去的冲动,像英雄人物那样在关键时刻奋不顾身地冲下去。然而想归想,闻着那扑鼻的恶臭,看着那些顺着粪池的墙体不断向上涌动的蛆虫,我知道冲动是魔鬼。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只见我们副连长王建二话没说,脱了鞋袜,挽起裤脚,自己拿着铁锹毅然走下了粪池!率先在又脏又臭的粪池中开始清理余下的粪便。当时的我都看傻了,眼睁睁看着好多蛆虫吸附在他赤裸的腿上!直到现在我还认为当时王建干的这事儿,恐怕连雷锋都做不了!

       我退伍前一年被临时抽到师部宣传科的文艺创作组创作节目,动了复员回津的念头之后,我知道我必须率先征得连首长的同意。当时回连队找的第一位领导就是王建,我知道他是城市兵,因此理解城市兵要求复员回家的想法。我猜的没错,他听我说完复员的想法后,当即表示理解和同意,也是他后来帮我做通了指导员和连长的工作,最终让我退伍回津的愿望得以成真!临走前,在连队为我们78年退伍老战士举办的送行宴上,王建还语重心长地嘱咐我回地方好好干,好好发展。对此我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时候王建由于表现出色,已经被命名为全师连队干部的模范标兵,我知道王建是部队里的好苗子,未来的发展前途无量。然而过了许多年之后,我偶尔从复员的战友们口中得知王建后来的发展与我当初的想象大相径庭,完全让我大跌眼镜。战友们说,王建在78年到合肥送兵返回部队后思想产生了波动,强烈要求转业回家。甚至不惜自贬为战士复员也决意离开部队。

王建要求转业的诉求在当时的灵丘场站,甚至乃至在空军航空兵五零师都引发了相当大的震动。你想啊,当时他身为全师的模范连队干部,未来的发展可谓如日中天。这么一个几乎头顶先进的光环,好不容易树立起来的模范典型,居然向组织闹情绪要求转业!

听战友们议论说导致王建突变的缘由是在他送兵回合肥时,未婚妻提出要求让他回家,否则,爱情就不能进行到底。面对这种近乎最后通牒式的要求,王建不顾一切后果要求回家。

爱情的力量是无穷的,当时王建不顾一切要求退役,或许是对未来家庭幸福的渴望,或许是对恋人的责任和义务,或许是对父母的承诺和顺从,总之是出于太多的无奈才不得不做出的放弃和牺牲。其实按常理来说,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当事业和家庭产生矛盾和冲突的时候,性情中人的选择往往是后者。别说王建是个普通人了,皇帝又如何?当年英国的国王爱德华八世,不也为了自己钟情的辛普森夫人而最终选择放弃王位,做了温莎公爵么。

     虽然是这么个理儿,王建毅然决然的表现还是给了当时精心培养他的组织带来了相当大的震撼。据说当时部队的组织部门当即拒绝了王建转业的请求。而王建对此丝毫没有退缩,依然坚持转业。最后组织部门只得勉强同意了王建离队的要求。就这样王建义无反顾,为爱情抛弃了在部队通过许多年艰辛奋斗换来的一切。这么一颗当年耀眼的新星,为了追求真爱,也为了自己的生活,最终退伍回到了家乡合肥。

      其实我很希望没有人告诉我王建后来发生的事,很希望将王建在我心底里筑起的美好形象永久镌刻在我脑海中。很希望他在之后的军旅生涯中,平布青云,直至当上将军。但历史不能重写,遗憾终究难免。

虽然我心中对王建的后来的改变充满了遗憾,但理性的说,我也为他当时选择深表赞叹。毕竟部队的生活,无论多么长久,最终只能是我们生活的一个片段,家庭、爱人、父母、孩子才是我们一生的主旋律。当事业和家庭发生冲突时,选择后者,无可厚非。

    

 
[查看全文] | 发表于 2016-9-7 12:03:35| 阅读 2070
评论 (4)
 

标题:

5 《身边的雷锋》(上部) 

发表时间:

2016-9-4 10:33:18 

更新时间: 

2016-9-7 7:36:25  更新者: 马建平

关键词:

文学  

5《身边的雷锋》上部

 七十年代当兵的人都有英雄情结,从董存瑞、黄继光、罗盛教到雷锋、欧阳海、王杰,无数革命英雄人物时时刻刻都在鼓舞和激励着我们在部队前行的路。当时党中央和军委也经常不断地推出模范英雄人物,号召全军向他们学习。

虽然要学习的英雄人物很多,但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随着宣传被人们熟知,之后就慢慢地淡出了我们的视野。然而在我心中却始终有一位难以被任何人取代的超级英模,他就是雷锋。从小学、中学、到分配进了工厂,再到入伍当兵,雷锋几乎是一位无时无刻都印刻在我心中的榜样。

据后来听说,雷锋不仅名扬中国,甚至就连美国赫赫有名的西点军校也竖有他的雕塑。甭管这事儿是真是假吧,既然被很多人津津乐道,至少说明了雷锋确实是一位备受人们尊重的模范。雷锋的许多闪光的思想和行为,都被他自己十分详实地通过日记记载下来,成了后人赞颂和学习的模范事迹。

但雷锋毕竟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听上去多少有些高大上,离我这个普通的战士稍微有点遥远。在我几年当兵的历程里,我身边却有一位实实在在的榜样,一位让我十分佩服的活“雷锋”,他就是我的副连长王建。

王建是合肥人,1971年在安徽巢湖入伍。据说他们那批安徽巢湖来的兵大多都是高干子弟或非常有家庭背景的小兵。有的入伍时也就是十多岁的孩子。这批安徽兵大多出自当时的精英家庭,聪慧过人,调皮任性,文娱体育样样精通。当年这批兵的到来似乎给当时沉闷的灵丘场站打了一针鸡血。他们中间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了场站和空军五零师的文体骨干和技术尖子。几十年后我们在上海聚会,那些当年的老兵,虽然如今都已年过花甲,但依然能够从这些巢湖老兵的举止言谈和锐利的目光里找到当年的英气和豪情。

和大多数看上去行事张扬,多少有点年少轻狂的安徽老乡不同的是,王建的骨子里似乎多了几分稳重、踏实甚至是淳朴的风格。王建长相帅气,高高的个子,整体给人的印象是有修养,懂礼貌。身上微微透着一股书卷气,钢笔字写的不错,也很有文采。讲话时声音高亢洪亮充满了激情。别管是工作学习还是军事训练,干什么都是那么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样子。来自省会城市的他,身上几乎看不出多少城市兵身上或多或少都带着点的小聪明和娇气。

当时我们这些来自城市的兵对农村入伍的战士多少有那么一点隐性的偏见,感觉他们比较木纳,没脑子,没文化,只知道傻干,只知道听话,缺乏自我意识和独立的判断力。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农村入伍的战士实际上也对城市兵也存在着固化的看法。他们认为城市兵大多是嘴把式,花拳绣腿,做事张扬,人比较浮躁。他们认为城市兵不踏实,在部队没有长期观念,干得好就干,干不好就随时准备着“开溜”。反正复员回去也是进城,其前途不一定比留在部队差。

     可是说到王建,我们连的所有战士,别管你是出身农村还是来自城市,似乎一下子原先的偏见都消失了,剩下的只是打心眼里尊敬和佩服。我当时对这位和我同龄的副连长几乎有些崇拜的感觉。他知识全面,进步快,自我要求严格。作为连首长 ,他总是言传身教,凡是要求战士做到的,自己一定身先士卒,率先垂范。    

     印象中王建是个挺爱干净的人,平日里衣服总是洗的干净平整。然而他却有着雷锋般的简朴,有时裤子的膝盖破了,他会认真地在破洞的地方整齐地缝上补丁。至今我还依稀记着他在床头补袜子的样子。

王建还有一个跟雷锋一样的好习惯,那就是他每天坚持写日记。记得我在连部当文书那会儿,经常看见他在灯下伏案在日记本上写东西。虽然当时不知道他写了些什么东西,但看他那投入的样子,一丝若有所思的神态,一定是认真地回忆着一天工作与生活,用他那工整流畅的文笔记录下榻从军的历程。总之,他的那种做事认真、坚持、投入、执著和一丝不苟的精神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海中。

连队里为了改善伙食,养了几口肥猪。不上冻的季节,养猪的战士可以随时清理猪的粪便,但到了天寒地冻的冬天,猪粪很快冻了一层又一层。记得有时连队会组织我们去刨猪粪。北风嚎叫着,天寒地冻,猪圈里的猪粪冻成了一个整个的大冰盖。平日里常用的铁锹根本不管用,我们只好用铁镐刨。

别看我五大三粗的个子,像是有把子力气的人,但碰上这体力活,就立刻成了“瘪茄子”。我卯足了力气,抡起铁镐一镐下去,猪圈的地面上就留下一个小白点,有时劲儿用偏了,还会蹦自己一脸猪粪渣子。此时,我身边的王建见状,立刻挽起袖子从我手中接过了铁镐,只见他轻巧地抡起搞头,咚咚几下就刨下一个猪粪结成的大冻块。当时看得我都傻了,同是来自城市的兵,和我一样的大年龄,人家又身为连首长,怎么就这么能干呢!王建那时的确给我们这些“花拳绣腿”的城市兵争了口气!

还有一次连里组织劳动,不是起猪粪,是掏人粪!那好像是春夏交替的时候。当时各个连队为了改善战士的伙食,都自己种些西红柿、黄瓜、豆角、莴笋之类的蔬菜。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当时种菜没有化肥,一切肥料都来自战士自己“生产”的大粪。旺盛的肥料需求,造成了供给的稀缺,于是大粪就成了稀罕的东西。

     连队当时没有现在的抽水马桶,全部都是旱厕。排出的粪便自由落体的方式掉进了下面深深的粪坑。粪坑是露天的,到了夏季,散发着扑鼻的臭气。粪坑成了苍蝇繁殖的天然温床。记得当时邻村的老乡经常趁月黑风高之时,到连队来偷粪。据说有的连队为了防止当地的老乡夜里偷粪,甚至有人提议让战士们晚上站岗蹲守粪坑。幸亏当时我们连长脑子清醒,否则要是也下命令让我们夜里站岗看大粪那就成了今天的大笑话了!(待续)

 
[查看全文] | 发表于 2016-9-4 10:33:18| 阅读 1993
评论 (2)
 

标题:

4 滴答奏鸣曲 (下部) 

发表时间:

2016-8-31 20:29:27 

更新时间: 

2016-9-5 15:11:27  更新者: 马建平

关键词:

文学  

4 《滴答奏鸣曲》下部

从大城市天津来到灵丘,给我的感觉这里是个土的掉渣的地方。灵丘机场和县城几乎是被四周绵延起伏的山脉包围着,据说周边大大小小有500多座山,最高的太白山主峰的海拔有2000多米呢。这里难得见到几次下雨,但四季几乎都在刮风。刚来这里的时候老兵告诉我们灵丘每年刮二次风,乍一听还挺高兴。因为这里刮风的时候确实很讨厌,经常是漫天飞舞的黄土和砂石。反正每年就刮二次风,忍忍不就过去了么。但老兵的第二句话立刻让你泄了气,他们说:“每年是刮二次风,但每次要刮半年”!当然老兵说的有点夸张,但灵丘常年会刮大风确实是事实。

到灵丘之后,最让人难受的是这里冬天气太冷,最冷的时候差不多要到零下二三十度,再加上凛冽的西北风,外出时风打到脸上几乎像被无数个钢针扎过的感觉。记得刚入伍发军装的时候领到了一双“大头鞋”,就是那种样子怪怪,前后鼓鼓的,看上去像个大大的发面包一样的棉鞋。当时感觉这鞋样子太难看了,穿上去又太重,踢里踏拉的,一点都不利索。没想到,到了灵丘过冬的时候,才感觉那双鞋可真是好东西,任凭外边寒风刺骨,你的双脚被“大头鞋”里的棉絮和羊毛温暖着,有时甚至能感觉暖到出汗。

报务值班中,上级电台是主台,下级电台都是属台。主台在通信网络中是我们场站电台的上级单位,通常遇到雷电干扰,需要改变联络频率,或者需实施无线电静默,全体网络进入“休眠”模式,都是主台报务员下达命令。然而有些时候,遇到主台当日值班的报务员是新手,或者对方发报拖泥带水,抄着不舒服,或者主台对网络中产生的纠纷处理不公等不尽人意的情况发生,我们这些下属电台偶尔也会“造反”,利用自己快手的优势,用疾风暴雨式的通勤用语怒斥对方,一吐为快。

报务员联络的频率就是一条大道,发报手法好的,就好比是驾驭赛车的车手,不时总希望压过对方。对方不服,于是二位报务员就开始了隔空恶斗,直杀得是难解难分。当然,网上恶斗,是无线电纪律严格禁止的,大闹中偶尔也会被“网络纠察”逮个正着。记得我们连就有位江西的老兵在网络上和对方吵架,最后双方对骂的内容都被北空的网络纠察人员抄录下来,洋洋洒洒十多页“恶言恶语”,连队收到之后,白纸黑字,一查值班的时间立刻锁定了肇事人员,最后那位老兵为这个吃了处分。

刚来灵丘时,除了环境的恶劣和战备值班的紧张,还要面对另外一个挑战那就是差劲的伙食。来自南方的兵,到了山西没有了米吃感觉郁闷。其实来自北方的我们,天天吃小米自然也受不了。伙食太差,又很少能吃到猪肉,久而久之,战士们思乡之情会越发蔓延,连队伙食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战士们的情绪。那个时候,搞好伙食几乎是部队各级首长必须面对的特大挑战!基层连队里有炊事员、炊事班长每天围着锅台转;司务长使出浑身解数动用各种门路关系,组织着食品和副食的调配;付连长、甚至连长每天都在为搞好伙食操心劳神。他们绞尽脑汁调剂着我们的每日三餐。小米粥、小米饭、二米饭、糙米饭、钢丝面、面汤、馒头、包子……

       即便如此,连队的餐桌还是相当单调。当时战士们每天只有区区四毛五分的伙食标准,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伙食标准就这么低,又有什么办法呢?

记得那时早上基本都是小米粥馒头加咸菜。咸菜都是连队自己种的莴笋和长豆角,丰收的时候吃不完,炊事班的战友就将这些蔬菜做成了那种略带酸臭味道的酸菜。有时候伙房也将剥下来的大白菜叶子用盐和花椒腌制后,再拌上点煮熟的黄豆当菜。

记忆中好像灵丘的日子餐餐都有小米相伴。隔三差五的就要吃小米饭,有时改善一下伙食,炊事班把糙米和小米混合在一起做成二米饭。当时几乎每天顿顿不落的小米粥确实吃得我特别怵头,喝一口,粥还没到嘴边,就感觉胃里的酸水往上顶。时至今日,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我都拒绝吃馒头喝小米粥,估计这应该是在灵丘服役时受的“工伤”吧。

现在的人们都提倡健康饮食,在当今城里人的食谱中,山西出产的那些金灿灿的小米成了稀罕的东西,被很多追求健康的饮食男女奉为保健食品的首选。可那时在山西的灵丘,小米粥却成了让很多战士见了就犯怵的东西。

有时早上我奉命去炊事班帮厨,早早就见伙房里就煮上了一大锅小米粥,开饭的时候,大部分战士都抢着喝小米粥上面的米汤,喝到最后只剩下稠的部分都像浆糊一样堆在锅底。剩下的那些粘稠的小米粥最终被送到了连队自己的猪圈,成了肥猪们的美餐。所以那个时候连队里逢年过节杀口猪,感觉那猪肉简直是香得不得了,现在想起来,一来可能是平日里很少吃到肉,偶尔吃一次确实很香;另外就是那些猪肉的口感跟现在的确实不一样。现在餐桌上的猪肉大多都是吃饲料长大的,周期短,出栏快;而那时我们部队过年吃的猪肉,大多都是用天然有机的小米一点点喂大了。您想啊,这些几乎和我们战士们同吃一锅饭的猪,那肉的口感能差的了么!

当时最高兴的日子是每月发津贴费的时候,钱到了手,先买好了信封信纸邮票、肥皂、洗衣服等必须的物品后,剩下的钱我总会在军人服务社里给自己买点好吃的,有时是一罐香喷喷的午餐肉,有时是二罐甜甜的水果罐头。虽然自己当兵时并不抽烟,但可怜几块钱的津贴费也是早早的就花的一分不剩了。

 
[查看全文] | 发表于 2016-8-31 20:29:27| 阅读 1742
评论 (2)
 
   

共 329  篇,第22/66页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浏览时间:2025-8-26 14:30:14
Copyright © 2006 - 2025    空六军战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60571 号
荣誉承办:辽宁东志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有限公司